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建设

高寒不畏寒 激战乌鞘岭

2022-03-03 07:14:52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贾国庆 强 科 徐国统

寒风凛冽,雪山巍危近日,笔者从兰州乘坐火车来到玛雅雪山脚下的天祝站,再转乘汽车颠簸40多公里,来到了兰州至张掖三四线新乌鞘岭隧道洞口。洞口上方,“中铁十五局集团承建新乌鞘岭隧道进口”红色大字令人眼前一亮。

9时30分,笔者从隧道口进入洞内,行进5公里左右,就听到了挖掘机震耳的轰鸣声,来到掌子面附近,顿时感觉走进了“桑拿房”。掌子面上,挖掘机“张牙舞爪”挖掘围岩,不时有石渣掉落,偶尔还会有水从岩石缝隙中喷出。掌子面对面,运渣车穿梭在临时搭建的铁桥上。桥下,排水工人在紧张作业。上面挖的、中间跑的、下面干的,立体施工有条不紊。

新乌鞘岭隧道位于祁连山支脉,海拔2900米,年最低气温达零下30.5摄氏度,隧道全长17.125公里,是兰张三四线最长的双线特长隧道,也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强化质量管控,加强施工监管。施工单位发扬“高寒不畏寒、高坡不滑坡、有苦不怕苦、有难不畏难”的乌鞘岭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安全施工,克服海拔高、气候寒冷、地质复杂、封冻期长等施工困难,以创建“平安兰铁、创新兰铁、智慧兰铁”为引领,通过因地制宜引入BIM监控视频定位系统、VR体验等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有效实现了掌子面重点区域和关键工序管控智能化、可视化、动态化。

为激发建设者的干劲,施工单位开展了以“比进度,创施工生产新速度;比安全,创防范工作新局面;比质量,创优质工程新亮点;比创新,创技术升级新高度;比成果,创增效争誉新面貌;比文明,创和谐施工新标准”为内容的“六比六创”劳动竞赛,凝聚起全员共建精品工程的强大合力。108名建设者不分昼夜、轮班作业,连续3年驻守在工地,顺利实现了隧道5号斜井1支洞小里程与进口工区掌子面的贯通。

其实,他们“打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历时一年半艰难苦绝的隧道开挖中,首先面对的就是地质破碎给施工带来的难题。经过摸索,他们大胆引进德国铣挖机工艺,减少对围岩的扰动,并进行了无人化立拱作业,创新采用聚能水压爆破工艺,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一举解决了超欠挖的大问题。

开挖新乌鞘岭隧道要经过2205米长的富水区,平均每天涌水量达7500多立方米。通过科学论证,他们利用既有斜井,将正洞顺坡段流水通过自然坡度,汇流至斜井底泵站水仓,最后通过斜井内多级泵站接力,将水反坡抽排至洞外,并通过既有斜井进行通风,使通风距离从4430米缩短至2280米,完美破解了长距离反坡排水和长距离通风不畅等施工难题。

11时18分,3台钻机的声音再次响起,灰白色的岩石粉末顺着钻孔喷涌而出,在地面又堆出3座“小山”。“隧道内地质条件复杂,存在涌水、突泥、断层等多种突发情况。我们采用了高科技设备和创新工艺,目前各项工程进展都非常顺利。”5号斜井现场负责人何立磊说。

12时09分,笔者看到载有3名施工人员的通勤车从隧道口方向驶来,车灯的光亮刺破了粉尘。穿着防护服、长筒防水胶鞋、戴着防尘口罩“全副武装”的施工人员下车后,带上设备、爬上施工架,开始架设工字梁,推进下一道工序。

16时50分,笔者告别了这些驻守在建设工地的施工人员。昏暗山色中,乌鞘岭群山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地上。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