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将坚守和责任根植在小站

2020-04-26 00:04:03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叶志权

环境改变了,职工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如今,职工技术攻坚活动已成为该工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职工下班后,对当天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说:“大家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交流,勤学苦钻已经成为凝聚工区职工的主要力量,成了促进职工团结的主要手段。”

职工们恋岩英、恋工区,更珍惜自己的现在的生产生活环境。“我每次回凯里,许多好心人劝我,说我年龄一大把了,呆着这里干什么?我真的喜欢上这里了,我想在岩英一直干到退休,这是我说的心里话。岩英这地方山清水秀,空气蛮新鲜。”49岁的女职工张凤琴已对这片热土恋恋不舍。“良好的工区环境,也给职工家庭和谐带来许多益处。”

过去,由于工区不太注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工区职工经常发生矛盾,步伐职工为了宿舍卫生大动干戈。为此,工区一方面积极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建立了党、团员包群众,老工人包新工人,职工包家属、子女的“三包”制度。随着工区环境一天天地改变,工区在也没有发生夫妻之间、职工之间、邻里之间的矛盾。

安全、设备质量同步改观,工区工作成绩突出,一个“安全好转,职工安心”的良性循环生产生活环境已在岩英线路巡养工区形成。今年上半年,该工区不仅完成了生产任务,而且轨检车检查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不仅仅是工作环境的改变,这是我们职工观念意识的改变,更是安全长期稳固的基础1陈建塘对工区环境的改变对安全的影响深有感触。昔日光秃秃的工区四周荒山,如今已被职工自发地染绿。各种树木和数十亩玉米、蔬菜在这里扎下了根。昔日雀过不落脚的岩英,如今白鸟欢聚,繁衍生息,成了它们理想的天堂。

坚守的快乐

小站人沿着两根冰凉的钢轨,一会儿数着枕木,一会儿给钢轨“把脉问诊”。黄天明、徐燕夫妇就如铁路版的许三多一般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艰巨而又漫长,不抛弃,不放弃。

从凯里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一路颠簸地来到沪昆线上的翁塘小站。据工区人员介绍,该站几年前已撤销。原有的站房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陪伴着川流不息的列车。“车站虽已撤销,但养护线路的工人还必须日夜坚守在这里,为过往列车保驾护航。”工长舒凯介绍说,“班长黄天明和防护员徐燕这对‘老夫妻’,坚守在这里近20年,用他们的汗水与辛劳呵护着两根钢轨。”

沿着铁道步行半小时,来到翁塘线路巡养工区。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半路工区”,即工区建在两个车站之间。工区外出的交通工具就是每天一趟的乡村班车。“在这里呆久了,很有感情,也没有想过离开这里。”一见面,黄天明就很直白地说。1995年,25岁的黄天明来到翁塘这个大山深处的铁路小站开始了他的养路生涯,接了父亲的班。“刚来的时候,每天天亮出去养护铁路,天黑才回到工区,生活极为单调,十分不习惯。”黄天明说。黄天明的父亲看见儿子有些颓废的表现,就利用休息时间,带他到农村去感受生活。“比起当地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劳动强度,我们已经非常不错了。”父亲对他说。1996年,徐燕也调到翁塘工作。后来,大山见证了他俩的爱情。“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尤其在这样艰苦的地方,一旦没有方向和目标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发生事故。”2003年的一个夏日,黄天明与同事一起养护线路。那天天气异常湿热,轨面温度有60多摄氏度。由于防护人员注意力不集中,养路机具下道不及时,被列车撞上,造成事故。这次事故让黄天明重新认识到一个普通工务职工肩上的责任。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黄天明感慨地说:“铁路工作首先要做到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才会有线路的长治久安,也才会有可靠的‘饭碗’。”

顶着寒风,黄天明与同事们在紧固轨道上的螺栓。“现在工作压力主要来自防断和示范线建设。近期气温底,容易发生钢轨折断,只有加强线路养护,来加大防断工长。”黄天明一边工作一边向记者介绍。

说话间已是午饭时间。由于当天工作时间是8时至16时,所以大家只有带上干粮,在工地上简单对付了。

“在大山深处工作,孩子的教育是个问题。现在女儿已经14岁,只好跟远在重庆的奶奶一起生活。”黄天明说。翁塘线路巡养工区就是他们的家,一天24小时,只要线路设备有故障,他们就立即到岗到位。已上初中的女儿有时也打来电话,常常话还没说,女儿已泪流满面。“工区10名职工,多数职工家都不在工区,平时大家只有相互照顾了。”一次,一名工友的父亲突然生病,恰好第二天该他防洪留守,这工友焦急万分,找到黄天明。黄天明便说服准备回家看望老人和孩子的妻子,留下来值班。这名工友如愿回家,并照顾父亲直到病情好转。事后,这名工友逢人就说:“我们班长两口子真是大好人呀1像这样的事,他们夫妇做了不少。“大家都是这样干的,这两条钢轨既是我们的饭碗也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责任也就在此。”采访中,不善言辞的黄天明总是这样说。在返回工区的路上,通过镜头,我们看到了黄天明、徐燕夫妇同两根钢轨交融在一起的画面,看到了工友对他们的信任和拥戴,看到了他们夫妇在人生路上的共同追求中,对大山和铁路的深情已化作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黄天明曾说过:“铁路有需要,段上有安排,我就是线路上的一颗道钉,紧紧地卡住钢轨与道床,坚决守护和捍卫山区铁路安全畅通。”

网红“夫妻档”

沪昆线一个个小站的背后,其实还有许多类似于翁塘的地方,他们是国家广阔的铁路网上不起眼的小节点,而在这张网中每一个节点有许多平凡人在为其付出。

位于沪昆线贵州省黔东南州境内的六个鸡火车站,是昔日的网红小站,随着时间流逝,这里的热度逐渐褪去,而铁路职工吴家强夫妇的守站初心,炽热如火。

“两年没见面,你们还好吗?”2019年2月2日,当笔者再次来到小站六个鸡时,从线路工区值班室走出来的吴家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挂在脸庞的微笑真挚热烈。“工区离不开人,我们申请一起值班,”随后赶到的妻子钟桂萍含羞说道。

吴家强夫妇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凯里工务段的小站职工,今年春节车间通知工区上报值班名单,夫妻二人再次主动申请留下来,这已经是他们在六个鸡线路工区连续值守的第三个春节。

六个鸡站,是大山深处一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五等小站,所处地形陡峭,铁路钢轨横穿山谷而过。自1975年湘黔铁路开通以来,这里换了一代又一代工务职工,而节假日累计值守时间最长的当属吴家强夫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