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走在脱贫攻坚最基层的“领路人”

2021-12-29 19:45:56来源:用户投稿作者:王富康

旬阳市麻坪镇李家河村地处秦巴山地,地形以中山为主,有低山、河谷等地貌,这里的村民世代以大山、深沟、密林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繁衍生息在这大山深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的影响,导致年平均降水量在850毫米左右,阳光充足,非常适宜烟草等经济作物生长。大山深处的村民主要靠人力为运输工具,以肩挑背扛为主业形式,几百年来村民上山下山完全依靠一条崎岖的山路。山高、坡度、沟深的自然环境导致了当地交通极其落后,也给当地村民的出行带来不便,逢年过节都要徒步走几十公路山路去镇上赶集置办年货。境内主要河流为麻坪河,流长45千米,河道曲折贯穿多个自然村、居民安置点和零星农户,主要干线公路(甘麻路)依山傍河而建,支线通村公路绕山越河盘旋,是在改革开放后为了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集中民力修建而成,带头修路的人就是时任村支部书记的退伍军人王发枝。

忠诚担当,敢为人先。参军入伍,锤炼了王发枝坚韧的意志和忠诚担当的品格;退伍转业,仍然怀抱着为家乡做点贡献的想法。为了摘掉王家岭村(现李家河村)不通电的帽子,彻底结束山里人世代摸黑的日子。他多次动员群众、组织村民、协调关系,翻山越岭,牵电线、扛电杆,克服交通不便的困难,耗时1年左右,硬是在深山、沟壑之间拉通了电线,解决了全村三个组约400户村民的用电问题,为山里人送来光明,彻底改变了不通电村的历史。

攻坚克难,架桥修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摆脱大山交通不便的客观现实,山里人渴望修一条出村致富的公路显得格外迫切,正当望眼欲穿之际,以时任村长王发枝为代表的村委班子群策群力,带领全村三个自然组上百号群众,凭借钢钎、铁锹、锄头等简易工具,采取肩扛、人挑、手搬等形式,紧靠炸药、雷管等简单爆破手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锹一锹铲平了沟壑,一锤一锤砸平了山头,历时三年之久疏通了4公里的通村支线公路,彻底结束了不通公路村的历史。原来出行爬山越沟2个小时的路程,缩短为30分钟左右,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出行。村民们利用公路带来的便利,把烟草等经济作物,玉米、魔芋等农副产品运输出去,换来了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公路沿线的楼房多了起来,日子过得越发红火。

心怀群众,解忧与民。为了解决山里人用水问题,保障正常的人畜饮水和灌溉,带领全村人挖水窖,利用多雨时节储水,干旱季节就使用地窖的水,但是地窖蓄水长时间容易变质,只能用来灌溉。山上的留守老人和妇女仍然过着到有水源的地方肩挑手提饮用水到家生活。一旦遇见红白喜事,就得提前一个星期储水,给正常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以王发枝为班长的村支委会多方调研取水点,积极向镇、市申请扶贫资金,最终在2019年前后,推动完成饮水点的选取和管线的铺设,累计铺设水管25公里,沿途建设蓄水点11个,硬是翻山越岭从后山柳树沟引来了水质较好、水源清澈的饮用水,实现了村民们自来水入户的愿望。

  扶贫助困,大公无私。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陕南多山的自然屏障把居民点分割在不同的山沟之间,大山上的房子以土木结构为主,年久失修,隐患较多。国家出台了移民搬迁政策后,大多数人都住进了城里或者搬迁到移民安置点居住,但是仍然有极少一部分孤寡老人,留守在了世代居住的大山里。作为驻村干部的王发枝,每逢暴雨等恶劣天气,都要亲自前往这些居民点去查勘险情,累计入村入户排查险情200余次,逢年过节把党的关怀和慰问送到这些留守老人家里,并捎带一些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针对一些年纪特别大又行动不便的老人,他就多方面去做思想动员工作,把老人安置到养老院。比如:2020年后山上有一个老太太年过八旬,行动不便,一个人生活在山上,他先后翻山越岭跑了5次去老人家里做动员,最后老人同意搬去养老院生活。在当村干部的几年时间里,每年除夕和春节都要安排值班人员,也每逢这个时候,作为一名老党员的他,就主动承担值班任务,任职村支书6年的时间里,有4年是值班室过的除夕,一家人吃年夜饭的时间,总是说多聚少。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特别严重的形势下,他带头在村头设置关卡,通宵达旦值班检查,为全村人民站好岗哨,确保疫情期间全村没有出现一例感染病例。

退伍不褪色,人民子弟兵。山区的交通条件不好,凡是下乡入村都需要走30分钟以上的盘山公路,为了更好的为群众服务,王发枝自掏腰包购置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每天骑车去村委会上班,截止目前摩托车已使用了5年,哪里有矛盾、哪里需要村干部解决问题,“老王”的摩托车就开到哪里,在哪里办公,累计解决纠纷,化解矛盾500多件。摩托车是老王的忠诚伙计,和“老王”一样始终扮演着人民勤务员的角色,虽然老王退伍已经将近30年,但是在部队培养和锻炼的军人本色从没有改变,无论是在危难面前,还是在解决民生疾苦面前,始终拥有一颗为乡亲们服务的赤诚之心,保持着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本色。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口号的提出,在甘麻公路11K+796米公路左侧,王家岭通村便民跨河桥(主桥约50米),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导致河床抬高,涵洞水平面降低,且桥面主体多处被水冲蚀严重,安全隐患大、危险系数高,稍有连雨或暴雨天气便造成桥梁涵洞堵塞,河水漫过桥面(数十公分的情况时常发生),随时可能冲毁桥涵,危及村民生命安全,影响车辆、行人正常通行,烟草、桑蚕等经济作物常常滞销,给民村造成较大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给村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出行活动带来巨大困扰。

为了打通这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走好这脱贫攻坚的“最后50米”。在广大村民极度渴望,客观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修建一座便民桥已经到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以王发枝为代表的村“两委”班子再一次站了出来,为村民修桥呐喊、为群众疏桥奔跑,承担了一名普通基层党员干部该承担的责任,但却胸怀群众,默默无闻、任劳任怨。架桥事件也终于在2021年9月4日,旬阳市政府交通局和麻坪镇政府领导来到现场考察,初步拉开了修桥定调的序幕。

如今,李家河村王岭段跨河50米便民大桥已于2021年12月1日动工,预计2021年底竣工。2022年的春节,返乡的村民都可以踏上这座桥,走过那段令人难忘的50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