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火车头”精神

2021-03-15 20:49:30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毕慧鑫 陆超颖

阳春三月,陌上花开,为了喜迎建党100周年。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铁路人伴着明媚的春光一起去追寻前辈们的足迹,继承发扬老一辈铁路人,不忘初心,不畏生死,不辱使命的红色精神,把理想信念的火种代代相传。今天,我要讲述红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的爸爸,准确的说应该是我爱人的爸爸。他的名字叫张治彬,今年已经82岁高龄。作为铁二代的我们能够很荣幸地经常听他讲起兰新铁路线上的故事。每次听,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每次都有对铁路前辈们脚踏实地,勤恳敬业,一心为公的精神感到钦佩。爸爸的一生都在为铁路事业而奋斗,大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一个叫十三间房的小站。许多上了岁数的铁路人都应该知道那里吧,他的出名不为别的,只为那里风吹石头跑的特有景象而广为人知。爸爸18岁时,跟随着一位同乡做了五天四夜的火车来到那里。一下火车,一股大风迎面扑来,险些将他刮倒。第一次来到新疆的他还以为这里到处都是草原,牛羊,蒙古包,可是一场接一场的大风无情的吹破了他的幻想。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就是这个最简单的想法使他留了下来,没想到 ,这一留就是一辈子。十三间房,号称“百里风区”,一年中有八级以上的大风天超过200天,茫茫的戈壁滩上寸草不生,三条铁轨和几间房屋,告诉了人们这里还是一个火车站。     那时条件非常艰苦,车站没有水,吃的水是从鄯善站用水槽车拉过来,再放到水池子里,水脏不脏就不用说了,里面还有死老鼠,什么都有。 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是靠着每周一次的生活车供应。     爸爸在这个小站上先是做了扳道员,他没有想到的是,这里最困难的工作竟然是挂信号灯。那时候没有电,显示信号使用的是煤油灯。每次值班,都要把信号灯里面的煤油灯罩擦的干干净净,灌满煤油。在天快要黑的时候点燃,然后爬上九米高的信号机去挂好。     平日里风小信号机摇晃的还小一些,一刮大风,信号机上就像大海渔船的桅杆,摇晃的很厉害。有时候好不容易把信号灯挂上了,下来一看,灯又被风吹灭了。在外面没有办法点灯,还要返回扳道房,重新点燃,再重新爬上信号机,就这样反反复复几次才能挂好,那时候想哭都没有眼泪。    十三间房车站是“百里风区”中心点,一年中刮十二级大风是常事。爸爸见过货物列车被大风刮翻到路基下面。还有客车经过风区,车窗玻璃被砂石全部打碎,绿色车体被大风刮起的砂石打出铁锈红色。记得那是1978年4月12号,一辆货物列车运行到兰新线1469公里处,被大风刮倒,七个棚车刮到路基下面,四个平板车在路基半坡上。爸爸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人,当时的风就如同一只发疯的狮子,怒吼着,咆哮着,仿佛要将这里的人和火车一口吞下。爸爸为了不让大风将他吹倒,只能将身体弯成一个弓状一步一步艰难挪动。后来来了救援队,经过三十几个小时的奋战才使线路开通。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把爸爸吓跑,他把那里当成了自己事业的起跑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凭着自己的努力由最初的扳道员成长为小站站长。付出总有回报,爸爸也在那里收获了幸福,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三个可爱的孩子,肆虐的狂风阻挡不了他们的幸福。时光如梭,长路当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就是说的爸爸他们那一辈铁路人吧#    铁路有一种“火车头精神,”像爸爸他们这一辈这样的红色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更多人来讲,讲给我们听,讲给我们的孩子听,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听。让“火车头”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铁路精神在发扬光大!爸爸们的故事虽然平淡,但确是老一辈铁路人的缩影,踩着他们的足迹,我们今后的路才能走得更加踏实。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