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阅读表面

2020-04-26 08:13:49来源:用户投稿作者:《看不见的城市》

因一本书关联到另一本书,由一个作者连接到另一个作者,一个观念激发出另一个观念,从一个我到另一个我……每个人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过程千差万别,其中却有难以置信的相似,我称其为永恒。我信赖永恒,也尊重永恒。

每一次外出超过5天,我通常都会带着伊塔洛·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这是我过去十几年渐经强化形成的习惯。时间久了,《看不见的城市》就像钥匙、手机、钱包以及最近几个月的口罩一样,不仅成为我的身体延伸的显著要素,而且接近成为我的意识的一部分。

它伴着我跋山涉水,出现在凌晨、正午、傍晚、深夜的航班和火车上,出现在酒店、会尝公园、城市街角的咖啡店里,出现在寿光、青岛、北京的家里以及福州、上海、昆明的异乡……时间越久,《看不见的城市》随我出现的场景就越自然,越理所应当,甚至它终于变成我的不可或缺,它就不是我的负担了。

卡尔维诺说:“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要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对于我来说,《看不见的城市》里面这55个不同身份、不同样貌的威尼斯更像某种安慰,它们以自身的繁华康泰、暧昧光荣、欲望礼貌、快乐悲伤、幸福与不幸,慰藉我对故乡和他乡的不适。因为,每当从一个城市移动到另一个城市的第二个夜晚,我就开始想家。更重要的是,我所想的家又不是一个明确的地方。

10多年前,初读《看不见的城市》,我会把我所造访的城市与这本书进行对应,找出它们相似或一致的地方。后来,我的阅读更随意了,离开迪奥米拉后,我就随机走入一个城市,也许是第51页的克洛艾,也许是第86页的威尼斯,也许是第148页的普罗科比亚,也许又回到第12页的塔马拉……任一页里的城市形象、空间结构、人们在其中的传情达意,都有一些情节、细节与我想的家的真实样子相匹配,我便主动把它们揽入怀里,把它们建筑到我的家里,丰富家,丰满家。

《看不见的城市》是我思维飞絮的牵引。不论我陷入何等甜蜜或何等悲楚的游离,它总是能够把我带回来,让我把心里的浪涛转换为平心静气的柔软,并添筑到想到的家里面。这一切,瞬息之间。

我时常想,倘有机会,一定要到地中海岸边的卡斯提格连小镇的那个乡村墓地,对卡尔维诺说一声谢谢,再说一声抱歉。因为,他是我的陪伴,我是他的负担。因为,它(《看不见的城市》)是我的陪伴,我是它的负担。

卡尔维诺让我获益很多。不论是《看不见的城市》对浪漫的探索,还是《我们的祖先》对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的追寻,它们均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我构筑阅读经验乃至生活经验的一条线索。

我从来都觉得阅读是私人的事情。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验、生活情感以及生命敏感不同,阅读便因人而异,阅读经验也就充满了太多无法与人分享的阻隔。况且,当一本书与其他书放在一起时才可能生出更多的意义。

前些天,与朋友聊天,闲话阅读。我说,初始的时候,我们与一些书的相遇往往因为兴趣,后来,兴趣就不再是全部了。因一本书关联到另一本书,由一个作者连接到另一个作者,一个观念激发出另一个观念,从一个我到另一个我……每个人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过程千差万别,其中却有难以置信的相似,我称其为永恒。我信赖永恒,也尊重永恒。

对我而言,新旧书店给我的感受全然不同,新书店令我放松,旧书店令我紧张,尽管它们里面都充满了书。不过,不同的书虽然内容、观念不同,但是它们经过阅读后传递到我身上的感受却趋近,正如王献唐在《藏书十咏》之《读书》末后两句所写“十丈红尘万人海,此心安处是吾乡”,趋近永恒。

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表面文章,或者说,我越来越喜欢阅读表面。我的意思是,我对文字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更愿意从其表,跟随叙述,而非究其深意。这大概还是与我形成的阅读想象有关。这么多年,我依旧很难复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即使再了然于心的故事,我也不太容易把它们讲出来。慢慢地,这种不成熟的表现影响到我的阅读习惯——没有了复述故事的能力与压力,我的阅读就变得简单。我喜欢表面文章,我愿意阅读表面。

上一篇:吞枣记
下一篇:迷宫里奔腾而出的白马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