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明和谐”保驾护航
6月18日,江苏南京,地铁上一名女子玩手机时将声音外放,恰巧被巡逻的地铁工作人员看到,于是给该女子开了一张“罚单”。据悉,这列地铁上早有提示不能手机外放。(来源:人民网)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被公共场合的手机外放声所困扰的经历。就在今年,来自文艺界别的委员周晓枫便带来了一个相关提案。周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在重要公共空间禁止手机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
生活中有些声音虽然没有达到污染环境的严重程度,却对他人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在高铁、地铁、公交车、医院等公共场所接打电话、观看视频、玩游戏等时外放声音,使周围很多民众被迫听新闻听剧。对此人们非常反感,极容易产生矛盾纠纷。
“噪音污染”近年来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法律规定相继出台落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共7章43条,包括总则、基础管理、客运组织、客运服务、乘客行为规范、服务监督与提升、附则等章节。主要内容有:包括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在列车内进食等。
早在2020年,上海市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就将“大声喧哗、吵闹,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正式纳入到乘客禁止的具体行为中。
不论是从打造和谐社会,避免矛盾纠纷还是从提升城市形象和公民素质的角度看,制定在重要公共场所禁止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条例和守则固然是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强制手段。但不得不承认,就全国而言对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整体宣传力度不够,约束力不强。以全国高铁为例,虽然先前铁路部门为此推出“静音车厢”试点,但终究很难全面普及。日常乘坐高铁时可以看到列车工作人员较以往也更加重视对相关行为的劝阻,但毕竟工作人员无法做到时时关注,反观许多公共场合中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现象仍有愈演愈烈之势。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切莫以为这些小节不足为道,生活中多少矛盾纠纷皆因此而起,严重者甚至酿成刑事案件。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是上海地铁的责任,不是高铁列车的责任,更不是某个工作人员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每一位公民的责任!责任感从何而来?答案是素质教育。
只有通过教育将品德素养内化于行,将责任感根植于心,增强民众在公共场合的自觉意识,再辅之以法律约束,才能更好地为“文明和谐”保驾护航。(徐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新成昆铁路小相岭隧道正式贯通08:48
- 央媒聚焦铁路高质量发展最新成果08:33
- 铁路“上”新图,助力流动中国增活力08:33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08:29
- 二〇二一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会08:29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