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读后感)

2021-02-25 20:17:06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郑建军

春节过后,抓紧时间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便轻装上阵返回了南沿江城际铁路建设工地。回到工地之后我还在想,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著、2017年首次出版的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把29名采访对象、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和“各界说”三部分,并选用了76幅图片出版的书(第4页),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通过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究竟意义在哪儿?

长安街读书会博士团成员任威严、徐铭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该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有些高等院校把采访实录作为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健康成长成才的鲜活教材,开展了“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专题学习教育,取得很好效果。(第3页)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一、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锻造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1969年从清华附中到延川插队,后考入北京大学,曾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现为摩科瑞能源集团亚洲区执行董事兼中国公司董事的陶海粟对他的评价是: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第1页)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一同到延川文安驿插队,县委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雷平生说:近平能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这7年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磨炼,这是他成长的重要内因;另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很重要。第一条,是近平下乡期间一直坚持劳动,坚持自我磨练,坚持学习。第二条,是党组织的培养。第三条,是陕北老乡的关怀教育。第四条,是家庭与环境的影响。(第38页)他总结道:无论大事小事,近平遇事沉着淡定,始终保持情绪冷静。近平说:做大事者要具备冷静的心态和自控能力,这样即使事务再紧急,也可以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他还说:“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说这个话是由衷的,是从自己读书学习经历中得出的深刻认识。(第58页)

陶海粟说过:从他个人方面考虑,我非常想给他创造一个“锥处囊中”的机会。因为创造条件使他发挥才干,才能让县社干部更多了解他,以后被推荐上大学或是当干部,机会都会更大些。(第67页)年轻的习近平也恰恰把握住了这些机会。

刚开始,其实并不乐观。雷平生说:没想到,到了公社会场便有“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的喧嚣。……正如一位朋友说的那样:“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第15页)赵廷璧书记不仅与近平沟通交谈,而且付诸行动。要求将近平调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来落户,培养入党。文安驿公社白书记坚决不肯放人说“近平的组织关系,文安驿自己会考虑培养解决”。(第18页)其实,让人民过上好生活,也正是习近平工作和奋斗的目标。(第23页)梁家河农村插队劳动磨炼学习的经历,是近平思想、觉悟、感情的出发点。一个共产党的工作着,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常(第26页)陶海粟说:我们现在回忆这些青年人当年的脚步,不是歌颂什么虚幻的口号和行动,而是认可那些在艰难困苦之中仍然顽强地寻找和实现人生的意义、“男儿当自强”的精神。(第81页)

与习近平住同一孔窑洞的人大附中学生,曾当兵,现已退休的王燕生评价是: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他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这也就是近平所说的“过四关”当中的“思想关”。(第100页)而他就很好地把握了这种思想上的陶造。北京西颐中学学生,与习近平一同插队,住同一孔窑洞,后在长安大学公安处副处长任上退休的戴明也说:近平是一个非常有主心骨的人。他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一定要仔细研究,一定要把事情做好。(第143页)

延川县梁家河村民,曾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的石春阳说过:近平以前在北京生活,没被虱子咬过,刚来梁家河的时候,腿上经常被虱子咬得红肿一大片,奇痒无比,他经常挠,后来都挠得流脓流血。过了一段时间,近平就不怕虱子了,像我们农村人一样,对虱子的毒素产生了抵抗力,就算被虱子咬了,红肿也没那么严重了。(第185页)延川县梁家河村民,返乡知青,曾去文安驿接北京知青,后担任延川县交警大队协理员,现已退休的王宪平也说:40多年前,进梁家河的那道沟是一条很难走的土路。两山夹一川的狭窄地方,中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通往深山里。那条路窄到什么程度呢?两个轮子的架子车都没法通过。可见梁家河村当年有多偏远、多闭塞。(第206-207页)比如打坝,不管多累多苦,近平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第211页)近平年轻时拼搏奋斗的经历,特别是知青生活对他性格的磨练,对他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肯定是有重要联系的。近平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让他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第232页)王宪平的评价是: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这7年,是受苦受难的7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7年。(第234页)

延川县梁家河村民,曾从事教育工作,现已退休的武晖说:1972年到1973年这两年,是近平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近平的思想有很明显的转变。他渐渐意识到了,他苦苦期盼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自己的脚下!我记得近平跟我聊过他那时候的想法:“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近平那个时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开始奠定了,他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第244页)知青们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很难适应。一天24小时,从吃饭、睡觉,到上厕所、洗澡,全都是问题,都不适应。他们要自己砍柴,自己烧火,自己把饭煮熟,还要参加队里的劳动。(第237页)他这人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用我们农村的话来说,就是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从来不说过头话。(第250页)不到两年头上,北京知青差不多都返城回去了。但是,近平因为家庭政治方面的原因,走不了,他就这样一点一点吃苦,锻炼成了每天能挣10个工分的壮劳力。(第276页)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