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读后感)
戴明总结说:近平在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代销店,有磨房……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在近平一年多的带领下,变的红红火火,一片生机。……近平当选党的总书记以后,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子就在他对基层群众和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上。(第147页)
村民梁玉明说:村里的事情特别多,我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让近平来帮忙,他每次都能把事情办得稳稳当当的,社员都很满意。(第170页)近平年轻,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又肯干,他在入党之前就已经参与很多村里的事务了。大家相信他肯定能把我们村里的工作做好。(第171页)村民石春阳也说:习近平在临离开梁家河举行座谈时说:“我来梁家河这七年时间,学会了很多东西。咱梁家河的群众无私接纳我、帮助我,让我在这里步入社会,入团、入党、当村支书。我从这里出发,返城上大学。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第197页)
村民王宪平说:近平是1975年走的。他一共在梁家河待了7年时间,是这15个知青插队时间最长的。……近平不仅了解老百姓的疾苦,而且对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第213页)70年代的梁家河人,绝不会想到近平今天会成为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近平当年是一个没有出路的“黑帮子弟”,人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充满了艰难。但是梁家河人没有“看人下菜碟”,村里人也不认可这种不正常的政治环境对人的歧视。(第213页)王宪平还曾经劝当初对近平想法想不通的老年人说:“近平做事一向稳妥、可靠,他啥时候胡来、蛮干过?他是外来的,不是咱梁家河人,却能当咱的书记,给咱当这个家。他每天辛辛苦苦的,带领大家劳动,他下的力气最多;回到家里,他又要洗衣服、做饭,很不容易;现在管村里的大事小情,付出的更多。他本来可以不主张打这个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打坝他还要带头劳动,受这大苦,图的是啥?还不是了咱村多打粮食,吃饱肚子吗?将来咱打的粮食吃不完,还可以存起来,不就过上好日子了吗?”他们点头说:“近平这个娃娃,确实可靠,他也确实是为村里好,你们娃娃有文化,懂得比我们多,咱就不好反对了。”(第218页)王宪平又说: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和实践,往往会带动相关的发展,而这些发展又会持续地让人民受益。这些事物之间,都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第220页)将近20年过去了,村里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吃穿不愁,近平也感到非常欣慰。那时候,村里人住得很分散,他走了几里地的路,把全村都走了一遍。(第223页)
村民武晖说:近平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平时,近平对年纪大的人很尊敬,对小孩很爱护。近平对同龄人也很亲切,对那些表现不积极的社员,甚至对那些“管制分子”,他也从来没有吹胡子瞪眼,有话都是好好说,让大家心里都服气。(第248页)近平讲话讲得有意思,很实际,也很有感染力,干部们都爱听。(第253页)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有一套方法和技巧。(第246页)村民赵胜利也说:近平讲话特别实在,特别有意思。他这个人,从性格上来说,待人很随和,亲和力很强,而且知识丰富,记忆力非常好,他和我们社员有很多共同语言。(第301页)
三、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
习近平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第233页)在这一点上,首先要承认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村民石春阳说:近平当我们的村支书,确实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他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公道事,敢作敢当。(第195页)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近平当我们的村支书,在一两年内做的这些事情,就像我们国家现在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第194页)村民王宪平:近平非常谦虚,知识层面上的差距并没有使我们之间产生隔阂,他随和的性格促使我与他交朋友、谈天说地,遇到不懂的事情都向他请教。(第209页)在入党问题上,近平就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党申请书。……申昜是陕甘边区的革命后代,对习仲勋的政治品质非常了解,对当时迫害老干部及其家属、子女的做法非常不满。因此,在申昜同志的全力支持下,近平终于入了党。(第215页)
村民刘金莲说:近平这人性格非常好,对人慈平(陕北方言,意为待人亲切,随和),他说话也亲切,跟我和我老伴儿关系都很好。……近平干活能受下罪,吃下苦,一点儿城里娃娃的娇气劲儿都没有。(第274页)村民武刚文也说:他这个人口才很好,讲得好,讲得实,处事又公道,所以他一来,无论什么困难都能解决。……他说话能说在理上,让大家觉得心服口服。(第289页)因为近平这人处事公道,说话在理,他从不为自己考虑,都是为大家考虑。(第290页)村民赵勋功:因为他讲得可有意思了,讲路线教育,讲咱农村的这些事,特别实在,都是跟我们社员密切相关的。(第297页)
何毅亭回忆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陕北七年,锤炼了他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第442页)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第445页)他先后写了八份入团申请书,写了十份入党申请书。执着的追求,艰苦的磨炼,群众的信服,终于使他入党的愿望得到批准,而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后来说:十五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二十二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第446页)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是作为“黑帮子弟”到陕北插队的。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家庭出身、父母政治状况等因素给一些知青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第447页)对入党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是该干活干活、该读书读书,仍然是执着地一如既往地申请入党,不仅入了党还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种从容,这种坚韧,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淡定,让我们这些当年插过队的人由衷地感佩。(第438页)别看“年龄最孝地方最苦、时间最长”,这“三个最”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生涯的鲜明印记。总书记这七年知青岁月,是他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无疑对他后来的成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第440页)回过头来观察分析,陕北七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在这里,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收获到一部不著一字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这些对他以后的成长和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第450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陆东福会见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07:40
- 车轮滚滚开新局07:40
- 长三角首趟复工定制专列抵达宁波07:40
- 黑龙江首趟“点对点”返岗列车开出07:39
- 青藏集团公司春运期间单日货发量创新高07:39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