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读后感)

2021-02-25 20:17:06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郑建军

孔丹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一场政治运动,是那个年代无法回避和逆转的社会潮流。(第404页)习近平当年15岁,是老初一学生;我21岁,是老高三学生。在我们应该读书学习的年龄,就在国家这样一个部署下一起到了农村。(第405页)在这一段人生“际遇”里,父辈受迫害,家庭被分割破裂,天各一方。社会大浪潮打过来,我们就被浪潮卷走了,由不得你自己。(第408页)记得老乡曾告诉我,走山路可急不得,得走得慢慢的、稳稳的,才能走得远。要是心急,一会儿就能走出一身汗,还能叫你喘半天!走山路如此,做人做事何尝不是如此。越是遇到困难,越不能着急,一定要慢下来,稳下来,才能克服困难,走得更远。“行稳致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417页)那片土地不仅仅是我劳作过的土地,而且是我灵魂的故乡;那里的老乡不仅仅是陪伴我的老乡,而且是我精神的手足。我觉得我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了。(第418页)

孔丹还说:北京知青上山下乡,包括习近平在内,一下子面对的就是社会最底层的甚至在中国农民里头最苦的一群人。这个落差是非常大的,同时也是很难得的,因为这才是对人民真正的了解,对中国国情真正的了解。(第423页)治国理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有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基础,让他深刻地理解了“人民”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习总书记在延川插队七年,他知道什么叫农村,知道中国最苦的农村的生活状态。……可以说,在农村的七年时间,他了解了人民实际的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第424页)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治国理政举措,充分说明了一点: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地把握住了国家和人民前进的方向盘。他能做到这一点,与他在陕北七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的根早已深深地扎在人民中间,他的心一直连着人民。(第425页)我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希望年轻人不要只是分享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该有责任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你的努力和你的贡献。你可以有不同的背景,可以有不同的原因,可以有不同的追求,但是不能离开社会进步的要求。”(第426页)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他肩负起了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任重道远,行稳致远,梦想终能成真。(第428页)

北京清华附中学生,与习近平坐同一趟专列到延川县插队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后历任副处长、处长、非洲局局长、一局局长、副部长,十二届全国政协外委会委员的艾平说:接触实际,才能懂得什么叫“实际”。(第396页)从我个人经历和体会来看,这些实实在在、真真正正存在的情况就是实际,既不是主观意志所想象的那样,也不是主观意志随随便便就能改变的。……插队生活既是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也是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插队生活让我深深体会到:不改革,不开放,中国真是没有出路。……习近平讲的“了解实际”,就是我们深入生活所了解的真实情况。他正是了解实际,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才能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来主持工作。(第398页)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他自己对知青岁月的回忆来看,七年知青岁月为他治国理政思想树立了“以人民为本”的方向。……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为民、惠民、富民是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发点。这绝非空谈,也绝非易事。……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深情地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第399页)

艾平还说:习近平是北京知青中最后一批离开的,他在农村入了党、当了支部书记,带着当地老百姓改天换地。……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他曾经讲道:“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他最先提到的“实际”“实事求是”都是实践的具体表现。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第401页)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实践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以说,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第402页)

曹谷溪曾说:《孟子》里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的,没有“独善其身”,又怎能“兼济天下”?(第323页)他在陕北黄土高原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同时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他是真正脚踏实地融入农村的知识青年。(第315页)刘明升说:近平来的时候年龄最小,不仅当了村里的书记,而且待得时间最长,把村里搞得轰轰烈烈。(第358页)他把七年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在我们这个山沟沟里头了。(第361页)

陶海粟说:刚认识习近平时,感觉他很实在,习近平当时只有18岁,但他看起来很稳重,讲起话来有自己的定见,不轻易附和别人,又不咋呼张扬。(第62页)他讲的很有条理,讲得实实在在,没有什么虚头巴脑的东西,特别是讲着一口比我还地道的陕北话,使我感到他挺善于跟群众沟通的。(第67-69页)在延川赵家河参加“整队”工作,是他走入政界的第一步。(第72页)习近平自己就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第77页)因此,习近平行事低调,从不愿过多宣传自己,他在福建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此前已经拒绝过大概上百次采访。(第82页)

四、他利用插队七年农村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丰厚的知识文化和理论素养。

戴明曾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曾在海淀区市政园林局工作,现已退休的赵华安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

雷平生说:近平坐在土坎上卷上一支“大炮”,灵娃经常是上去一把就给抢走了,近平对此从来都是一笑置之,对灵娃从没有过疾言厉色。(第21页)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能顺理成章做好了。(第28页)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这同他刻苦读书学习分不开。他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第40页)这些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培养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今天,近平讲话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他影响之深。通过阅读外国名著,近平的思维和视野得以开阔,心灵得到滋养。(第48页)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我确信直到今天,近平依然保持着40多年前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处理完繁忙业务后继续读书,不断从书中汲取新的精神养分。(第56-57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