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读后感)
赵家河的村民普遍反映:近平真是个好后生。习近平8个月农村社教经历的一点一滴,但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志存高远的青年,如何在贫瘠落后的黄土高原卧薪尝胆,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第一站。(第280页)村民高小梅:“近平这娃,别看是大城市来的,真能吃苦,真厉害!”(第284页)
中国作协会员,曾任延川县革委会通讯组组长、《山花》和《延安文学》主编、路遥文学院院长,1975年采访过习近平的曹谷溪说: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他念念不忘曾经养育他的黄土地,念念不忘陕北的父老乡亲,说明他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黄土地忠诚的儿子。(第313页)……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别人可以平地建塔,他却还得垫平脚下的坑,夯实基础,才能开始建塔。然而,残酷的现实没有使他消沉,反而使他形成更为稳重顽强的性格,比同龄人更具有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拼搏奋进的顽强意志。(第314页)……通过对习近平在延安七年经历的采访和调查研究,观察他的成长历程,我悟出这样一个道理:“成功,是成功者主体的成功。但没有成功的机遇或者成功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成功依然是一句空话。然而,机遇不会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它只为那些有准备的人提供。”(第322页)
村里的社员普遍反映:“近平这后生可好了,劳动能吃苦,很忠厚,很踏实,从不溜奸耍滑。他话也少,从来不会跟人乱开玩笑,也从不骂骂咧咧、打打闹闹。”他人品好,村里老少社员都喜欢到他住的窑里,谈工作、拉家常。(第366页)北京四中学生,曾到陕北延长县插队,曾任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现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的孔丹说:习近平在梁家河待了七年,他年龄比我小6岁,但比我在农村待的时间长得多。而且不仅在那里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支书。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他在陕北七年中肯定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第420页)知青上山下乡这件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经历。……插队对我的性格、意志、品质,还有跟老百姓沟通的能力都是有锻炼的。(第422页)
二、七年的知青经历让他真正接了地气,真切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也正是因为近平把自己看做黄土地的一部分,才更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雷平生就说:近平这个人,心地非常善良。按陕北人的说法,很“仁义”。(第21-22页)近平拿起老百姓的糠团子一看,确实就差了很多,就用他的玉米团子和老乡换饭吃。(第25页)习近平在街上,碰见了讨吃老汉,说是他爸爸过去的卫士。她就把身上的钱、陕西省粮票,都掏光了,给了那个老汉,还把外套脱下来给了人家!(第28页)古人赞美慷慨助人、仗义疏财的人有“解衣推食”之说,近平在自己身处困境的时候,仍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和胸怀令人感佩。(第28-29页)近平对贫穷老汉的这种理解、这种信任,这种古人所言“岂曰无食?与子同袍”的情怀,毫无保留倾囊相赠,真是常人所不及,也是难能可贵的。(第29页)雷平生还说:近平对基层群众、对农民的感情非常深厚。近几年,他一再强调扶贫要攻坚,扶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他曾经就是一名农民。他很理解、很懂农民。(第31页)
曹谷溪说:对这一代知识青年而言,“插队”的经历,是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的生活转变,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的身份转变,这几乎是所有知青始料未及的巨大蜕变。……这段经历,正发生在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于是,他们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萌了芽、扎了根;“振兴中华”的理想之火,在心灵的土地上点燃。(第312页)所以,当曹谷溪看到习近平主动俯身蹲下,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罗伯特·威廉姆斯捡起眼镜,就让他想起当初习近平为自己推车了:多少年过去了,习近平还是这么朴实,这么平易近人。无论是1975年的大队书记,还是2012年的国家副主席,他待人真诚、为人实在的品格始终没有变。……我想,一位官员甘于为普通人弯腰屈膝,必然会被更多的人翘首仰望。正如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一句话:“平易近民,民必归之。”(第324页)习近平曾在延安插队七年,他与这方土地,与这里的老乡建立了深厚感情。……多次讲过: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他的“根在陕西,魂在延安”。我想,恐怕很多人难解深意。(第337页)
一个村民老汉说:“近平一满(陕北方言,从来,全部的意思)不说空话,不说大话。他说的,都是我们想说的心里话;他做的,都是我们想做的贴身事。所以,我们都愿意听他讲话。”(第318页)文安驿公社党委书记白光星说:“你们想得美,我们的人才怎么能给你1……陕北黄土高原,为习近平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他而言,这既是新的考验,又是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新机遇……(第321页)
陕西省汉中一中初中学生,返乡插队知青,曾进汉中通用机械厂工作,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在中央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现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何毅亭说:在长年累月的艰苦生活磨砺中,在与农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我们实实在在体验到了稼穑之苦和衣食之难,读懂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切身感受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不易,也感受到了他们为生存、为过上好日子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第443页)陕北七年,清华四年,军委机关三年,正定三年,福建十七年,浙江五年,上海近一年,中央高层五年,之后在党的十八大当选党的总书记。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下层军官到军委主席。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都待过,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都当过。这么丰富的阅历,在这么多重要领导岗位上历练过,有这么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所有这些都是干好领导工作的宝贵财富。(第450页)
陶海粟海还说:据习近平的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曾担任陕西渭南市市长的仵西居介绍,他说习近平在清华大学时的生活特别简朴,同学3年多,他从来没见过习近平穿过新衣服,使他感到很惊奇。(第76页)因为在陕北农村共事时我就知道,习近平做事总是沉稳务实的,他不喜欢“三把火”“三板斧”式的工作方法,而是讲究吃透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第80页)接触到的干部群众,普遍对习近平给予个很高的评价,有的年纪大的农民说,近平是我们农民的儿子;年轻人则说,近平待我们就像兄弟一样。(第80页)北京汇文中学学生,与习近平同一批到陕西省延川县插队知青,后供职于陕西渭南供电局,现已退休的黑荫贵也说:习近平话不多,爱思考,而且思考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第116页)陕北这个地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正是由于它的这种包容才培养了一批人,成就了一批人。它就像人的胳膊弯儿似的,形成了一个怀抱,很多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他的成长,他走的道路,他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这片土地,离不开当地的人,离不开当地有见识的领导干部。习近平后来的成长之路之所以走得那么扎实稳健,我认为陕北7年的历练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第122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陆东福会见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07:40
- 车轮滚滚开新局07:40
- 长三角首趟复工定制专列抵达宁波07:40
- 黑龙江首趟“点对点”返岗列车开出07:39
- 青藏集团公司春运期间单日货发量创新高07:39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