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瓦曲银饰回响大凉山

2020-11-01 07:54:28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29岁的曲木小洛从父亲曲木阿且手中接过家里的银饰活计,他将成为这个瓦曲银匠大户的下一代传人。

曲木一家生活在大凉山深处,坐着成昆线上的“绿皮车”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普雄站下车,搭车5公里便来到了乐青地乡瓦曲村。

村子藏在山窝窝里,却是大凉山“银饰第一村”。“有彝族人的地方,就有瓦曲银饰”的俗语,证明了这个村子高超的银饰加工水平。

曲木家院中有两座楼,一座飞檐斗拱的彝乡瓦房,一座有着高大罗马柱的小洋楼,东西方建筑风格形成强烈反差。从8时到17时,除了午饭时间,曲木一家和六七名村里的贫困户都坐在小院中制作银饰。

“咔嚓、咔嚓、咔嚓”,头顶黑色头饰上彩色的英雄髻随着脚踏板的节奏摆动,身穿黑色镶花开襟彝装的曲木小洛坐在一台打链机前,熟练地将银线导入机器,另一头,一根工整精致的银链被机器快速加工出来。

“这道工序叫折丝,过去银匠要手工把银线打成圈、焊起来,一个个打出银链,用于下一步手工加工,费时费力,有机器后效率高多了。”虽然引入了现代工艺,但彝族银匠的心依然平静。制作传统彝族银饰要用到各类工具100余种,折丝、美工、串连,为了让银饰和先辈做出的一样,大部分工序依然需要银匠手工完成。

抓住银饰加工的机会,曲木一家和村里的银匠大户们早早便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银匠家中传来的“银铃声”,同样也启发了驻村第一书记唐开清。

“让贫困户到党员家中当学徒,学手艺、挣工钱,一样能脱贫。”唐开清到曲木阿且家中拜访,曲木阿且立刻表示愿意帮扶村里的贫困户和其他村民,并吸纳几十名村民加入加工作坊。

有了众多贫困户学徒,曲木一家的银饰产量越来越大。“今年6月,我们成立了传统银饰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85人。合作社专门拿出资金对社员进行银饰加工培训,降低银饰加工大户培养学徒的成本。”唐开清说。如今,瓦曲村年加工银条超过3万公斤,从事银饰加工的家庭户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