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服用“聪明药”, 家长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随着高考的临近,焦急的家长看到孩子晚上复习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状态也差,纷纷表示——这是要犯心梗的节奏!于是在一些商家的促销下,“聪明药”逐渐走入家长们的视线,据称“专为增强记忆力、专注力和精力设计,可帮助人的大脑保持高峰状态” (7月6日光明网)。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发声:高考服用“聪明药”, 家长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最近,家里有考生的家长大概都在严阵以待,创造一切最好的条件让孩子考试出彩。甚至有些家长千方百计想瞬间提高孩子的成绩,一些所谓的“聪明药”开始大行其道。其实这所谓的“聪明药”并不神奇,就是一种中枢兴奋剂,对于儿童多动症它确实有可靠的治疗作用,但是正常人不需要也不应该服用。医学专家认为:这类药物正常人服用会加重焦虑情绪,甚至导致行为异常,依赖成瘾,副作用也很多,提升多巴胺后,会出现厌食、失眠、狂躁、兴奋等症状。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兴奋性跟所谓的提高记忆力、智力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考试焦虑,本来就是一种天然的正常的身体心理反应。考试前,孩子有点适度的心理压力是正常的,没关系的,反倒有助于考试发挥,一点压力都没有反而不好。
有关资料显示,中高考前出现深度焦虑症状的家长居然是孩子的两倍。紧张焦虑是一种会传染的情绪,中高考前的父母会无意间把这样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家长的过度关心、过度管理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压力,给他们增加更大的心理负担,一旦这种负担超出考生所能承受的限度,孩子的情绪就会失控,会感到失望和无助,临场发挥失常就不可避免。在家里,虽然很多家长口头上说“不给孩子压力”,但平时却有意无意表现出紧张的情绪,比如坐立不安;过度关心孩子身体饮食,送汤送水;言语中出现“还看电视,没几天了一点都不着急”等类似话语;托关系买“神药”,等等。家长的种种表现会给孩子心理暗示,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
为此,家长们应调整好角色位置,既服务到位,又不越位。客观分析孩子的现状和高考的形势,合理设计对孩子的期望值,做到心中有数。多对孩子说肯定性语言。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双手,给孩子温暖、鼓励和力量!高考期间父母最忌讳这七件事:父母忌讳过分体贴;父母忌讳唠叨不休;父母忌讳时刻监督;父母忌讳问东问西;父母忌讳与人攀比;父母忌讳情绪紧张;父母忌讳因孩子成绩下降施以严厉教育——暴打或体罚。如沈阳一名18岁高三女生偷偷挥刀自残,就与粗暴母亲体罚女儿有关。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失眠、情绪低落、沮丧自责、对自我评价很低、精力减退、浑身无力、厌学、成绩大幅滑落等表现,家人应予以重视,尽快带孩子就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强化政治机关意识 锻造践行“两个维护”07:24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 中央全07:24
- 汉堡至武汉白卡纸中欧班列首开07:23
- 长三角铁路硬科技迎战强降雨07:23
- 幸福在那抹“绿”中绽放07:22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