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施工中,各个作业队伍交叉施工,非常容易出现综合管线碰撞等问题,能不能为地铁安上一双“千里眼”规避各种干扰?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公司的回答是“能”。在上海、武汉地铁施工中,电气化公司成功设计运用地铁BIM碰撞检测技术,在地下为工程安上了“千里眼”,引领地铁建设进入“智造”时代。

电气化公司上海地铁11号线北段二期工程严御路站项目部负责的工程涉及严御路站通风、排水、电力三个领域,施工在地下两层的狭窄空间内进行,立体交叉作业,牵扯通信、信号、FAS、BUS、气体灭火、装饰等多家单位,施工“碰撞”多达100余处,非常容易造成误工或返工现象。时任项目部经理王奎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决定大胆引进新型建筑工程,即BIM技术。

面对困难,项目部成立技术小组,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聘请相关专家指导,历时36天,终于设计出了以综合管线碰撞为主要内容的地铁机电施笽M技术。在地铁通风管道安装时,他们提前让各单位提供相应CAD图纸,通过BIM碰撞检测技术,用3D图像自动生成施工碰撞点,从而检测出各专业管线碰撞点。根据模拟情况,各单位提前协调,实现了同步作业,避免了材料浪费及返工作业。

据悉,仅通风管铺设一项,在上海地铁施工中,项目部节省资金数十万元。整项工程下来,他们先后提前找出施工综合管线碰撞等102处,据此优化作业方案,节省成本近30%。

BIM技术成了王奎的“超级秘密武器”。他结合施工,不断完善,一套“地铁机电工程综合管线碰撞优化技术”日臻成熟,并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

电气化公司武汉地铁3号线一期7标项目部负担施工的市民之家站轨排基地的中板及顶板封闭需在20天内完工,其中包括风、水、电的单机调试及综合联调。从上海转战武汉的7标项目部经理王奎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

面对人们的怀疑,王奎在业主参加的工作例会上立下军令状:不折不扣,保证20天拿下带电调试。事后,他向人们展示了他的“超级秘密武器”——他和他的团队共同研发的“地铁机电工程综合管线碰撞优化技术”。

王奎说,武汉地铁机电安装涉及通风、给排水、消防、电气、通信、信号、气体灭火、FAS、BAS等十几个专业系统,上百种仪器设备,空间孝规格不一、布置密集,特别是管线碰撞多、相互干扰大,容易造成功效低下、返工率高、运营维护难等问题。

王奎带领项目部技术小组翻阅各类材料,找专家咨询和论证,终于形成了建立虚拟BIM模型、超前碰撞分析、优化碰撞节点、及时修改动画参数为主要内容的“地铁机电工程综合管线碰撞优化技术”,实现了所有管线条理清楚、秩序分明,使各工序、各专业紧张有序推进。

通过摸索,他们还增加时间元素,由3D变为4D、5D,实现了对施工过程中的时间控制以及进度的实时监控、物业管理等。通过推广应用,项目部施工中要采购的设备等一目了然,甚至包括材料的规格、型号等相关信息都能在三维图中清晰标注,大大方便了施工作业,也为地铁的运营维护创造了良好条件。

BIM技术的应用再次创造奇迹。项目部因此缩短工期8%,降低费用近10%,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