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图为广州地铁21号线16标中新站基坑开挖现场远景。 张媛媛 摄
在广州地铁21号线16标施工中,中铁十六局集团轨道公司员工灵活运用基坑小开挖法、降水回灌技术、立体监测技术等,有效控制了地层沉降,降低了工程风险。
作为广州市重点建设工程,16标地处广州市增城区广汕公路下,工程包含一站一区间。其中,中新站长342.5米、宽29.7米,开挖深度23.24米,采用明挖法施工。
项目部专门成立了勘察小组,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进行调查,留置声像资料,出具建筑物鉴定报告,并邀请设计院研判工程可能带来的影响,确保对沉降风险点了如指掌,为后期各类保护方案的制订、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离中新站最近的两家商铺已沉降了3毫米,虽然在允许范围内,但是继续开挖可能会导致房屋下沉1在2015年5月16日的安全例会上,项目部测量队长陶红杰将5天内开挖监测值与原始值进行比对后说。
“这周边的建筑物多是3到6层的村镇自建住宅,基础十分薄弱。基坑与建筑物仅相距15米,附近道路要疏解广汕公路的大量车流,振动较大。基坑的大面积开挖,也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和地下水文条件……”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刘锐分析着沉降原因。
“停止开挖!再继续下去,周边建筑、道路、地下管线都会受到影响,后果不堪设想1项目部负责人朱小藻一脸严肃。
工程暂停了,可沉降控制工作没有停。项目部深入查找问题根源,联合多方会审保护方案,制定了应对措施:对周边浅基础的民宅周围采用袖阀管注浆进行加固,对基坑坑壁渗水点采用水泥浆进行及时封堵,对重点监护房屋、路段实施24小时跟踪监测;坚持 “自上而下、先撑后挖”的原则,改 “大动作”开挖为分层、分段、分块开挖,控制基坑开挖长度。当开挖至基底时,他们组织人员及时浇筑垫层,减少土体暴露时间。
据介绍,在1万多平方米的开挖场地内,分布着40多口降水井。这些采用螺旋管制作、均匀密布梅花孔的坑洞,是项目部主动设计的 “基坑保护神”。
原来,基坑开挖正值南方降水最为丰富的季节,基坑内松散岩类和块状基岩含水量大。由于开挖地层处于地下稳定水位以下,如基坑积水不能及时排出,土层就会失去聚合力,极易造成地面沉降。
“基坑保护神”能通过降排水达到保护基坑的目的,但这并不等于施工沉降全面受控。为此,项目部又采用了加压回灌技术。
“古有大禹治水,今有回灌补水1朱小藻说。加压回灌技术是在靠近被保护建筑物一侧设置回灌井,利用变频恒压水泵加压将基底抽上来的水通过回灌井重新注入到土体中,使基坑周边地下水位保持基本稳定。
项目还坚持 “提前探测、超前预报、过程跟进、同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成立监测机构、建立数据反馈机制和强化信息化管理等措施,预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沉降 “新动作”,优化调整工艺工序,形成了立体监测系统,促使工程安全平稳推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