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一三年度感动中铁十一局二公司的普通人
编者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2013年已悄然成为历史。回首过去的一年,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令我们心潮澎湃,总有一些感动令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力量令我们刻骨铭心。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有的长年坚守在最艰苦的施工一线,有的多年奋战在海拔4000余米的青藏高原,有的几十年如一日在本职岗位上默默耕耘,有的奋不顾身救他人于危难之中…他们没有充裕的财富,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耀眼的桂冠,他们只是人们眼中的“平凡者”、“小人物”,他们做着最平凡的小事,却表现出人性最真诚的美,他们构成了中铁十一局二公司这座大厦最坚实的底座,他们是中铁十一局二公司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
在物欲横流、社会价值受影响、财富和权力被人推崇至上的当代社会里,他们用生命的热忱赢得了千万人的敬仰和尊重,也唤醒了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今天,让我们静下心来,重拾2013年的感动,共同倾听属于他们的动人故事。
花久4标项目部管理组组长汪超
痴心不改,坚守高原四年
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建筑施工环境最为艰苦的地方。从雁口山隧道到卡日隧道,从共玉B6项目到花久第4合同段,从2011年到2014年,汪超已在雪域高原坚守了四年共一千多个昼夜。
这里空气稀薄,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60%;这里每年差不多有6个月在下雪,最低气温接近零下35摄氏度;这里寒风凛冽,一周内有2-3天会有5级以上的大风刮个不停;这里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只要少数的藏民居住,语言交流成为了老大难问题。
2013年7月,花久4标组织上场,在项目前期的建家建线工作中,他功不可没。为实现“三快”目标(快速进场、快速建家、快速形成产值),他是第一个在工地现场搭起帐篷住的人,从凌晨到深夜,看图纸、设计方案、优选便道、布置场地,日复一日,直到项目部新家建设完成;同时,他还是最后一个从帐篷里搬出来住进新家的人。项目的协调工作,他主动出击,化干戈为玉帛,为阻碍施工生产打开了局面。针对隧道口有几家藏民房屋急需拆迁的难题,他想到了语言翻译、主动示好、加强沟通、政策宣传。为此,从当地找来藏语翻译家,带上地方烈酒做客藏民家中,主动表示好意。通过饭前饭后的沟通、解释,藏民们欣然同意房屋搬迁,这为项目部施工进度大大提前了2个月。
在温馨和谐的花久4标项目部大家庭里,汪超既是领导们的好助手,更是年轻员工的“知心大哥”。他那痴心不改的决心、坚守雪域的恒心以及建功高原的信心,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中铁十一局二公司人。(程昆鹏)
宝兰项目部架子二队安全员罗正荣
谨小慎微,老兵捍卫安全
宝兰客专线路位于黄土梁峁区,公司管区内的西坪隧道施工条件极其恶劣,不仅要攻克偏压、浅埋、涌水量大等多种不良地质,需全部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开挖法施工;同时西坪隧道下穿310国道,施工标准和技术难度特别高,安全隐患大;地质环境和外部环境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于负责安全管理的同志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份责任。西坪隧道自开工以来,安全生产工作始终保持平稳可控的状态,而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项目部架子二队安全员罗正荣。
罗正荣是1978年入伍的老铁道兵,先后从事过磅员、安全员等工作,拥有多年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老罗抓安全的高招在哪里?其实凭的就是谨小慎微的工作态度和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面对施工工艺和地质环境如此复杂的西坪隧道,老罗又是如何抓安全工作的呢?老罗愿意从零学起,施工工艺到施工规范他都认真一一学习,做到烂熟于胸,老罗还在安全管理实践中总结出“安 全意识要高,规范制度要严,岗前培训要到位,安全管理要实”的安全工作四要法。
在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上,老罗从不含糊,也从不搞变通,严格登记和巡视制度。2013年9月的一天,像往常一样,罗正荣开始他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应业主要求,隧道口实行门禁系统,他第一时间做好了施工人员出入隧道的登记,其后开始巡视施工现场,检查安全设备、设施、防护等等。在巡视途中,不经意看到隧道拱顶有些问题,仔细看,在强光手电照射的地方出现了不明显的一条小裂缝,没有放松,他立马叫来了现场施工人员询问是否属于正常状况,确认后第一时间分别通知了现场副经理、安全总监。该事件引起了项目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即要求加强隧道内监控量测,并尽快做出了相应部署,切实杜绝安全隐患。
在项目安全质量教育培训会上,罗正荣谈到安全工作管理经验时说道:安全工作无小事,再微小的问题就不能放过,更不能忽视,而安全工作管理没有捷径,只有抱着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按照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来,才能真正管好安全,抓好安全。
老罗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把自己的管理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在安全管理现场手把手、面对面的对年轻的安全员进行传帮带,很多年轻安全员都在他手下成长起来,而年轻人也都亲切的喊他“老罗”。(张文霆)
六六项目部党工委专职副书记、优秀共产党员朱盛斌
运筹帷幄,救援垮塌险情
贵州省六枝特区岩脚镇万兴砂石厂的山体垮塌事故救援现场,在成功救出垮塌废墟中的幸存者之后,朱盛斌和公司六六项目部救援队伍的事迹,引得地方政府、媒体、业主以及当地老百姓纷纷举起了大拇指。负责救援现场指挥的六盘水市市长周荣感动地对朱盛斌说:灾难面前显大爱,中铁十一局的员工是好样的。
朱盛斌是1978参加工作的老员工了,曾先后担任汽车连班长、石武客专协调办主任、京福高铁项目书记、汉宜项目党工委副书记、六六项目党工委副书记等职务。因征拆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突出,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项目党组织书记”,因口才特别好,人们都称赞他为“朱能说”。
2013年7月17日的一个下午,老朱在顺利结束那控大桥征地拆迁工作之后,还没来得及抹掉脸上的汗水,兜里的手机又响了。时值项目经理周国华在贵阳出差,在电话得知岩脚镇万兴砂石厂发生山体垮塌事故时,老朱经过冷静的思考和分析之后,作出如下决策:一是办公室黄主任负责联系岩脚镇政府,咨询从项目部到达万兴砂石厂事故现场的道路;二是让几个测量员电话通知项目部领导和部室主管,让他们组织人力、物资运往事故现场。分工完成,朱书记一个箭步地跑到就近施工的路基工班现场,马上抽调挖机、装载机、推土机、后八轮赶赴灾情现场。
到达事故现场,老朱在了解到山体垮塌时,有三个工种人员在现场施工作业,他们的工作场地分布在山下不同的地点,确认有4名工人被万吨的大石头掩埋,而这大石头也成为了救援者的“心病”。在弄清楚情况之后,老朱立马召集项目总工程师、路基施工技术员、爆破员、安全员现场开会,迅速商讨爆破方案,经过再三推理、论证,最后提出的了定向爆破、预裂爆破,并将该方案上报六枝特区政府领导。在得到同意后,项目总工程师汪祥国带领技术员、爆破员冒着随时都会再次发生塌方得生命危险,冲上最大的那一块石头,开始爆破工作。因为石头很大,为了不造成第二次破坏,危及到人员安全,要用潜缝钻打很多炮眼。4名爆破手轮流作业,连续打了123个炮眼,在实施爆破之后,老朱就指挥机械设备全员上阵,4台挖机刨石头,8台大卡车滚动运输,3台推土机快速扫清现场障碍。
在经过3个小时的紧张作业之后,安全员聂泽忠发现了一个幸存者,他的下半身卡在了石头缝里,头露在外面。由于压在他身上的石头很容易垮,机械设备用不上,老朱就安排一部分人用手清除压在身上石头,另一部分人托着受害者的身体,这样大概持续了10多分钟,幸存者被成功救出。看着成功救出的幸存者,老朱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来不及抹掉额头的汗水,他又忙碌地指挥着项目救援队伍有序撤离。
老朱和六六项目所组成救援队伍用善行义举托起了被救者的生命,给“最美铁建人”带来了最具“正能量”的诠释,深深地感动着垮塌救援现场的每一位人。(汪兵兵)
余凯项目管理一组组长王太明
任劳任怨,党员诠释奉献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如今的建筑工地上,依然活跃着这样一批筑路老兵,他们任劳任怨,风雨无阻,他们不计名利,甘于奉献,他们用汗水和忠诚抒写着铁建人的筑路梦,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一首首朴实的铁建赞歌。王太明,就是这筑路老兵中的一位,“少说多干、踏实做事”是他奉行的人生信条。
王太明是1978年入伍的老铁道兵,是一名身材不高、皮肤黝黑的云南“汉子”,是余凯项目管理一组组长。平日里,他脸上始终挂着一幅憨厚的笑容,当笔者问起他走过多少地方,干过多少个工点时,老王只是憨厚地笑了笑,说了一句:反正不少吧,具体记不清楚了。
余凯项目10标段从开始上场就被业主称为“四最一大”标段:综合施工难度最大、全线单价最低、征地拆迁最难、检查评比最频繁,工期压力大。老王所在的管理一组管区内的金家寨大桥、大坝大桥、塘房隧道,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公司和项目认定的重难点工程。管理组组长不仅仅是职务,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在困难面前,老王没有退缩。那老王是怎样抓施工组织的呢?那就是一顶安全帽,一双解放鞋,一套工装,扎根在施工一线。从整修施工便道到调配机械车辆,从了解施工班组作业到协调地方民众关系,到处都有老王的身影,管区内每一个旮旯角落,都有老王留下的脚印。
当工作和个人私事发生冲突时,老王又是怎样处理的呢?不用说,他都会选择工作第一。2013年8月,机关驻地遭遇洪水侵袭,住在一楼的老王家也未能幸免,家属打来电话哭诉:家里的东西都被水泡了,你抽时间回来看看吧。老王嘴上应承着,放下电话,依然扎在了工地上,有的同事劝他回去看看,他还是那样憨厚的笑着:冲都冲了,坏也坏了,看又看不回来,等有时间再说吧,而这一等就是半年。2013年国庆节之际,项目部组织会餐,不善言谈的他为了能让其他同事休息一下,率直地说:我不能喝酒,你们吃好,今晚我来值班。在不懂他的人眼里,会觉得老王不近人情,但是真正懂他的人都知道他那颗坚守岗位的赤子之心。说毕,他又拿起安全帽赶回他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工地。
当有人这样问老王:你这样拼力卖命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老王依然露出那憨厚的笑容:能干点就多干点吧,等过两年想干也就干不动了,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老兵,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没有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却显得格外豪迈有力,老王用朴实的语言诠释着老党员、老铁道兵的奉献铁建事业的信念。多年来,像老王这样的老铁道兵,用坚守和执着感动着每一位中铁十一局二公司人,在兵改工30周年之际,让我们奉上一句:您们辛苦了。(杨彦辉)
周转器材管理中心仓库保管员杨丽萍
拾金不昧,践行高尚品德
一位平凡的普通职工,面对从天而降的巨款,她以拾金不昧的实际行动,践行了铁建员工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她就是周转器材管理中心仓库保管员杨丽萍,主要负责中心的各种物资材料的收发工作,配合生产副经理及时合理地提出购物申请计划,安排好材料的进货时间和数量,保障材料供应。
2013年3月的一个下午,杨丽萍像往常一样提前一小时来到中心上班,开始重新清点核实上午收到的供货商钢材数量,在清点到差不多一半时,旁边一堆散落的东西,明晃晃地刺入她的眼帘。杨丽萍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大堆钞票,一百元一张的横七竖八地躺在型材堆边。杨丽萍没有犹豫,直接大声叫来了正在车间里工作的师傅们,大家纷纷跑出来帮忙,在经过仔细清点后,地上的钞票一共是7200元。杨丽萍焦急地说道:“这是到底谁丢的呢?失主现在肯定特别着急,大家都赶快想想办法,怎样尽快找到失主。”经过大家仔细分析,一致认为极有可能是今天上午钢材供应商落下的。
杨丽萍找来供应商登记册,拨通了上午供货供应商经理朱琳的电话,朱经理才明白过来自己的钱掉了,原来是自己的包拉链滑开,在给中心卸完钢材后,支付货车运费时,不小心将钱散落在地上,经朱经理核实一共丢了72张100元的钞票共计7200元,数目跟眼前的这堆钞票完全吻合。杨丽萍也第一时间将钱归还了失主朱经理,当朱琳从失而复得的钞票中抽出10张当为感谢送给杨丽萍时,她直接拒绝只说了一句: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只是做了我认为对的事。
不以善小而不为,杨丽萍收入不高,日子过得非常拮据,但面对意外之财不为所动,在平凡中表现出让人感动的人性美。多年来,杨丽萍一直做着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但在同事心中,她那高尚的道德情操无不时刻影响和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大家也纷纷自发向她学习,一股“树榜样、学榜样、做榜样”的气息在周转器材中心蔚然成风。(唐晓玲)
公司工会干部、优秀共产党员陈绍信——
助人为乐,名扬机关大院
在湖北省十堰市白浪中路99号的中铁十一局集团中铁十一局二公司机关大院里,只要一提到陈绍信,没有人不知晓,没有不竖起大拇指,大家都称赞他为“身边的徐虎”。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他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道德,践行着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无偿地为千余户职工家庭维修家用电器数百台,累计节省维修费用数万元。
陈绍信是1976年入伍的老铁道兵,兵改工后不久调至工会工作,担任体协秘书长。由于工作的需要,他经常与音响、广播、电视等一些电器打交道。在实践中摸索的经验,加上自幼对电器维修的兴趣,先天的爱好和后天的学习,使他很快掌握了精湛的业务技能,让他一时成为公司机关大院里小有名气的电器维修“专家”。
善小而为见大义,老陈的人生哲学就是不轻视小事,不拒小善,并且持之以恒。2013年的一个星期天,老陈正在家吃午饭,职工老李的爱人打来电话,说她家的电视机突然没影像了。老陈放下饭碗,拿起检修工具就朝外走,他爱人不悦地说道:“这又不是去救人命耽搁不得,你吃晚饭去不行啊?”老陈说:“老李在外地工作,孩子也离家很远,他家属只有靠看看电视解解闷,电视机坏了这回肯定很着急,尽快帮她修好,不就解除她的烦恼了吗,我修好了再回来吃饭。”等他到了老李家查看了一下电视机,发现还不是个小问题。等老陈把电视机修好了,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间,老陈就是这样为家家户户做好事。
多年来,老陈一直把“辛苦我一个,方便千百人”作为他的座右铭,这也成为了他坚守平凡、助人为乐的无穷动力。如今,年近花甲之年的他,依然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并力所能及地为机关大院的居民做一些善事。有人问他累这样累不累,老陈笑着说:“我们党员就应该这样,只有为群众奉献,才会品尝到幸福的甘甜”(王国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