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建设

从军魂到企业之魂的对接

2014-01-20 16:15:23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从军魂到企业之魂的对接

——张扬与塑造“九种文化”系列评论之一

《中国铁道建筑报》评论员

如果说市场是只“无形的手”,那么文化则是“无形的魂”。

若问中国铁建的“企业之魂”是什么?无论是外界还是内部都会将其概括为以铁道兵精神为内核的“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奋勇争先”的铁兵文化。

有了这种精神文化底蕴,这支队伍才能在战争年代为共和国的诞生砥砺烽火、浴血奋战,写下了一页页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转战四方、攻难克险,演绎着一幕幕彪炳千古的创业长剧。不论是多么艰险的峡谷激流,不论是多么难以逾越的高原险峰,中国铁建这支队伍总能愈挫愈奋、艰而弥坚、傲视苍穹、不坠青云之志;总能一以贯之地将鲜血、汗水凝聚成前进道路上的桥梁、基石和丰碑,书写着一页页自强不息的历史传奇。

中国铁建的这种铁兵文化,是在经历了烽火硝烟的洗礼、转战四方的磨砺、艰苦奋斗的锤炼、光荣传统的熏陶、无数英模的感染、身体力行的教育等等,才得以养成“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传统和作风,具有“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气概和胆略,练就“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看家本领,在大江南北卷起令人赞颂的“铁军”雄风,形成独具特色的“铁兵文化”。

然而,“铁兵文化”基因的传承,并不具备像DNA遗传那样一脉相承的必然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随着时间的推移,“铁道兵”这个曾经辉煌响亮的品牌,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与现实渐行渐远;随着岁月的更替,中国铁建的人员成分和队伍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经济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就业形式日趋多元化的影响,人们的理想追求也随之呈现世俗化、生活化和利益化的趋势。这些因素都会对“铁兵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产生重大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张扬和塑造“铁兵文化”成为中国铁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虽然文化基因的传承没有必然性,虽然熔铸和练就“铁兵文化”的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精神文化的纽带却不能割裂。每个时代都会从既有的文化传统中挖掘出新的能量;每个单位的文化实践,都会在激活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中,熔冶出新的精神追求。

因此,张扬塑造“铁兵文化”,需要在对既有文化传统的挖掘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和科学内涵,汲纳更新、生生不息,实现“铁道兵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对接。

张扬塑造“铁兵文化”,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经济法则,纳入更多的适应市场竞争与符合价值规律的元素,把思想引导与运用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与职工的个人价值实现结合起来,使职工的个人理想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融合在一起,以人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尊重职工、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使“铁兵文化”转化为职工的价值取向,实现“铁兵文化”与“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对接。

张扬塑造“铁兵文化”,需要实施目标原则和参与原则,将先进的文化理念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让职工参与管理、参与决策,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到“我是企业的主人”,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科技、企业经营等全面创新,使文化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实现“铁兵文化”与科学管理的对接。

中国铁建这支队伍即将迎来告别军旗30周年纪念日。具有“铁兵”经历的那部分“兵转工”职工,绝大部分已是老之将至,很快将从这支队伍中退出。这将是张扬塑造“铁兵文化”的一次重要的交接棒时间。“老一代”需要再接再厉做好“交接棒”工作,而新一代中国铁建职工需要肩负起进一步张扬塑造“铁兵文化”的重任,继续高举起“铁兵文化”这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在迈向具有高价值创造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征程中,追求企业管理的至高境界,用“铁兵文化”做“引擎”,将中国铁建这艘航母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