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激发提效新动能
孙业国 陆应果
初春时节,长三角地区货运交路最为繁忙的合肥机务段积极探索集约型、一体化、信息化劳动生产组织改革,激发提效潜能,以货补客传出捷报:今年前两个月,该段完成货运量295.4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6.5%;完成机车总走行公里2377.06万公里,同比增长11.5%。
推行“大整备”,补强管理短板
合肥机务段地处安徽中部地区,货运机车交路达3282公里,货运乘务交路达3353公里,涉及11条线路,是长三角铁路货物运输的最大动力牵引单位。
探索实施修程修制改革,推广“大整备”作业模式。该段调整机车中修布局,分地区合并生产“同类项”,将阜阳检修车间中修生产任务划交合肥检修车间承担,将合肥检修车间承担的小辅修任务剥离至合肥东整备车间,提升合肥检修车间中修库能力,尽可能减少生产组织中功能重复、散弱等现象。
激发生产潜能,既需要产能合理布局,又需要作业方式变革。该段从制度源头入手,一方面合理延长部分机型定检和固定式设备检修周期,取消C1修至C4修检修内容23项、电力机车一级至二级整备检修内容8项,减少96%的重复修、过度修;另一方面,在全段5个专业整备作业库区推行“大整备”模式,实现属地整备场单一管理、库区统一指挥协调,检、修、用全部分离,结合部管理短板得到补强。
“改革后,检修、整备的职责定位更加清晰,再加上目前段里大力推进记名修和积分制管理,将绩效收入与积分充分挂钩,现场职工的精气神提起来了。”该段技术科科长朱凯荣说。
勤算“经济账”,牵引人车提效
运输围绕市场转,生产围绕运输转,要素围绕生产经营转。该段实行动车、客车“一日一图”和通勤人员“温馨交路”,试点合肥至阜阳客车间休交路,将乘务员的休息时间由“碎片化”向“集中式”转变,有效缓解长区段和短区段交路融合不够的矛盾。
就近融合不同线路交路,最大限度提升人车效率。该段在阜六、宁西等铁路线实行货运机车交路直通,在部分运用车间推广人员跨线调整,落实以货补客措施。实行动态平衡管理以来,该段货运每日减少机车进出库32台次,节省乘务员17名,节约运用机车5台;客运单月减少乘务员在阜阳、蚌埠等地的休息时间达126小时,节省乘务员10名,最大限度避免了人员浪费,又很好匹配满足了各线不均衡的运输生产需求。
在确保列车安全开行的基础上,该段还根据新线开通、重点时期保畅通等工作,强化新增货运班列等优质列车开行保障,促进货运产品客车化运输,不断提高运输服务品质。2021年,全段牵引总重、牵引总走行公里任务完成量年均增长率超5%。
管控“智能化”,激发提效潜能
“要彻底扭转检车规范化作业盯控难、机车质量信息流转不畅的问题,对现场管理进行现代化、信息化改造势在必行。”该段副段长郑敦洋介绍。
去年以来,合肥机务段在各标准化整备场大量安装机车影像识别、智能化电台充电及机车钥匙柜等设备,另增加智能检修工位机30余套,整备调度员不出调度室,就能掌握全段整备场各工位、机车情况。
在运输现场,该段大力推进机车乘务员操作智能评价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实现乘务信息一键式上传、系统在线分析考评等功能;覆盖式加装出退勤“一体机”等信息设备,以前24名机调员的工作量,现在50台终端设备便可完成。在检修现场,随着去年第一批179台机车安装了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该段实现了集车载安全防护系统、带速度监督机车信号系统、弓网自动检测、轮机自动检测和机车微机列车控制系统数据于一体的信息联通。目前,一个包含412台配属机车质量信息智能化的机车质量数据分析中心已初具规模。
趋于智能化的生产过程管控,大大激发出挖潜提效潜能。合肥机务段劳动生产率从2020年的3147万吨公里/人提高到去年的3559.6万吨公里/人,乘务员辅助作业时间由原来的1.5小时缩减至0.5小时。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