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小站人:责任当肩的大爱人生

2022-08-07 16:57:27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叶志权

在大山深处,代利带着工友长年累月不知疲倦地奔波着。危石队作业真像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来回穿梭在管内线路上,每到一处,干完活后,总能听到代利轻快的歌声:“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歌声送走了疲劳,歌声伴随着大伙一道奔向另一处需要检查处理的山头。“我愿在平凡之中享受快乐。”代利说。

2012年11月的一天,代利在镇远1号隧道进口仰坡进行搜山扫危,发现进口仰坡高60米处的危石群严重危及行车安全。他一边用手机向车间及桥隧技术科进行汇报,一边立即采取临时看守措施对危石群进行盯控。接到电话后,车间和桥隧技术科派员赶到病害处所检查复核,并将检查复核情况向值班的领导作了汇报。目前,此处已经被路局认定,设置了24小时看守点。镇远危石队由于在2010年防洪工作中表现出色,被路局评为防洪先进集体,代利本人也被评为路局“先进生产(工作)者”。

代利,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他把满腔的爱路情融进大山深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对事业的追求诠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青春:闪光中精神升华

“我们工区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李工长功不可没,是他带着我们这个集体走进了先进班组行列。”2011年4月5日,在沪昆线半边街线路巡养工区,职工们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在他们眼里,工长李永林是个既踏实肯干,又喜欢动脑的领头人。“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进步,才能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坚信奋斗的人生才更有意义。”这是半边街线路巡养工区工长李永林常用来鼓励自己的一句话。

1994年,不到20岁的李永林来到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条件艰苦的韦家庄线路巡养工区,当了一名小站养路工。刚工作时,李永林面对铁道旁寂静的工区,感到了一丝失落。“我不能让别人瞧不起我,要干就干出点名堂。”李永林暗暗跟自己较上了劲。此后,无论是在工区,还是在宿舍,一有时间,他就找来业务书籍认真学习,不懂就虚心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从线路设备的性能、结构、使用、维修,到线路起、拨、改等技术,他一点点了解掌握。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李永林不到一年就成为工区技术业务骨干,当上了班长。当时,由于管辖线路设备陈旧,基床病害和线路翻浆冒泥严重,几何尺寸变化快,养护难度较大。他带着职工起早贪黑,对作业质量严格把关,做到精修细检。“那时线路基础太差,我们的确靠一股拼劲在力保线路的稳定。”谈起当时的工作情景,李永林说,“大伙每天就向上战场,一颗不敢松懈。”

一次,李永林半夜发烧,体温高达39.8摄氏度,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带领工区职工来到维修现常干完工作,他就谈到在了铁路线路旁,职工们赶紧把他参扶回工区。休息一夜后,他又带病伤到对线路设备进行检查。李永林常说:“人或者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通过自身努力,走出了一条道来。”

随着沪昆线自动闭塞区段相继开通,2008年8月,李永林来到地处偏远的韦家庄线路巡养工区担任工长。该工区线路管辖里程从原来的7.73公里猛增到15.56公里,曲线线路28个,其中曲线半径小于300米的就有11个。面对困难,李永林没有气馁,作为“兵头将尾”的他,有针对性地带头引领示范、扎实工作。工作中,他严把安全关和质量关,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带头吃苦在前,大胆履行职责加强管理。针对线路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线路问题进行逐个处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线路养护质量问题,他主动放弃许多双休日和节假日,与留守职工一道对线路进行拉网式检查。很快,李永林对管内线路的每一处薄弱环节,大到钢轨,小到一颗螺丝帽都了然于心。

2010年7月,李永林调到半边街线路巡养工区担任工长,刚到工区那阵子,面对线路诸多问题,李永林卯足了劲,带着职工加班加点奔忙在线路上。时间长了,职工有意见了,他们暗地里给李永林取了个“李摸黑”的绰号。面对职工的调侃,李永林主动分析原因,与职工逐个进行交心,征求关于抓好线路设备质量方面的好的意见和建议。真诚的沟通赢得了理解和支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线路设备质量很快有了改观。

安全生产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他所在的工区线路一年一个样,轨检车次次跑出新成绩。为此,李永林很多年没有与父母一起过新春佳节,家人多次写信盼儿归,他却一直顾不上回信。父母生日,也只能让妻子代表他回家尽尽孝;父母生病,也是叫妻子买些药送去。

李永林醉心于自己喜爱的两根钢轨,他时常告诫自己:铁路安全责任终于泰山,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丝苏虎和麻痹给铁路安全带来影响,在一方工作就要保一方平安。

执着:舍小家为着大家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苗岭深处生活着这样一群小站人,他们与大山为伴,日夜守护着南来北往的列车。8根钢轨,13名职工组成了这里的世界。而这群人的领头则是35岁的蕉溪线路巡养工区党员、退伍军人、苗族青年姜明。

几年来,他作为“兵头将尾”,凭着朴实无华的工作热情,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山里,甘愿寂寞,用自己对铁路事业的忠诚,书写着平凡而简单的人生。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为了解这位苗族青年的平凡人生,一个盛夏的上午,我们来到位于沪昆线贵州东段的蕉溪站,凯里工务段蕉溪线路巡养工区就位于这个车站的旁边。

虽已是10时,可工区依然显得异常宁静。来到工区二楼,我们看见,一位身体结实、皮肤棕黑的小伙子正在书桌前抄写着,经询问,他就是工长姜明。“白天气温太高,按规定不能维修作业,所以我们的工作时间就改在夜间了。”姜明介绍。时值夏季,为了更好地维护线路,工人们每天的作息时间由过去的8时改为17时。此时,正是职工们的休息时间。

已在铁路工作9年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许多。2003年,姜明从部队退伍来到铁路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小站人。

“说实话,当时干了几天我就想回家,工作条件太艰苦了,还不如我天柱农村的老家。”姜明讲述他对铁路工作的第一印象,“不过,好在当时车间党支部书记罗会涛给我做思想工作,我才扎下根来。”这位从小在农村长大、对铁路充满憧憬的农村孩子,来到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郎洞养路工区,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为了尽快掌握生产技能,姜明虚心向老工人请教,认真学习业务,由于工作出色,他很快就被提升为班长。不久,他被调到蕉溪线路巡养工区任工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