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新闻见证了我的成长

2022-04-25 22:43:0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叶志权

时光荏苒,春华秋实,岁月不知不觉已走过了42个春秋。穿苗岭、越侗乡、到车间、走一线、宿小站,进工区、访小站人。哪里有“活鱼”,哪里就有我忙碌捕捉“鱼儿”的身影。

  在朋友眼里,我像火,全身心投入、付出,燃烧自己,照亮周围;在同事眼里,我像水,不避艰辛困苦,不怕回旋曲折。从事宣传工作36年,笔耕不缀,用铁的信念、铁的意志、铁的作风,始终保持全段上稿量第一的位置。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即将退休,每当我想起曾经往事时,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就像昨天刚发生的一样,我仿佛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激情在岁月燃烧,把新闻写在大山里

  1980年,高中没有毕业的我接替父亲工作,来到凯里工务段从事线路养护工作。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采写了一篇小站职工被自己饲养一周的银环蛇咬伤死亡的新闻稿,被当时的《成都铁道报》采用。从此,我从追赶到领跑,一干就是36年。

  36年来,我认真钻研新闻业务,潜心研究采访技巧。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抽时间采访、写稿,就是阅读铁路和地方报刊上的新闻,认真学习,悉心领悟,取长补短,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为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我的足迹遍布段管内的山山水水。不惧烈日晒、寒风咬,专注报道小站人春运、暑运、防洪、防断等季节性的感人故事;现场采访“兵头将尾”邰顺军、危石“克星”代利;寒冬腊月进班组、入看守点,报道小站人的坚守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了多写稿,写好稿,我常常坐在电脑桌上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

  1993年夏天,我陪同贵州经济报、贵州广播电台记者前往苗岭深处的党约隧道采访6位看守工。我们走了一个小时的线路,来到危岩看守点上。通讯《六条汉子和一堆危岩》先后被贵州日报、羊城晚报、贵州广播电台等媒体采用。

  2004年5月,玉屏至大龙间发生山体坍塌中断行车。我最先赶往现场,采访干部职工抗洪抢险情况。现场溜坍面积很大,处处泥泞,我冒着大雨,扛着摄像机,爬上山顶,拍摄抢险画面,忙碌10多个小时,又到参与抢险的解放军光缆部队驻地采访,新闻稿《众志成城保畅通》很快被贵州日报采用。

  在单位,大家都称我为“铁记者”。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到车间还是进工区,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积极投入采访一线。36年笔耕岁月,热汗浇开新闻花,五大本采用稿件剪贴本,述说着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2013年,我撰写的《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获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文学作品类报告文学一等奖。

          深情厚意系一线,把笔头对准小站人

  2010年10月,我调到党委办公室负责全段对外宣传工作。

  外宣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为了搞好外宣工作,我积极开动脑筋,紧扣总公司、集团公司、全段中心工作,策划选题,与铁路、地方新闻单位沟通联系,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些年来,我的镜头跟随一线走,笔头围着小站人转。

  每一次采访,总有一种责任心的驱使。和小站人朝夕相处,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乐观向上、勇于奉献、热爱生活的精神,感触到的是我们对铁路运输安全的高度责任,是这个群体对山区铁路最朴素的爱。他们,是感动山区铁路、感动苗岭侗乡的小站人。

  这些年,在我的带动下,全段外宣工作一直走在集团公司工务系统前列,上稿量始终保持在系统第一方阵。负责外宣工作后,我个人在铁路和地方报刊上稿约占全段外宣上稿任务的80%以上。

  2018年,我和科室同事密切配合,聚焦段党委、行政重大举措、重点工作,策划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形式活、声势大、效果好。先后被西南铁道报采用了《凯里工务段圆满完成春运工作》、《党建+“安全管理”激发党员工作动力》稿件,介绍了凯里工务段服务山区铁路的一些特色做法。

  特别是今年春运、防洪、暑运工作期间,我连日奔波在一线采访拍摄,没有丝毫停歇,完成了《春运,我们是主角》、《安全“守护神”》、《大山深处显赤诚》、《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人在桥在,桥在心中”》等重大新闻报道稿件。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山区铁路坚守的小站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了解山区铁路“守护神”的艰辛与奉献,扩大了铁路的知名度。

  36年来,那山、那水、那小站、那群人,是我骨子里最在乎的事情。我与文字结缘,快乐无比;我用文字讴歌,用文字书写小站人无私奉献的钢轨人生。文字成了我实现这一梦想的舞台,更成为了我连接小站和小站人的桥梁纽带。或许,这也是我用服务生产一线的初心所在。

        站好最后一班岗,继续为职工鼓与呼

2021年2月,我调任融媒体工作室协办,经段领导研究决定,由我负责全段对外宣传报道,搞好传帮带,与喜欢新闻的职工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

  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关键时刻我必须顶上。尽管自己退了下来,肩上的压力依然不清,明年6月份就要退休的我,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第一时间深入基层,无怨无悔为在生产一线的和干部职工鼓与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因为我对小站和小站人爱得深沉。在沪昆线贵州东段山区铁路上,我记录现场,追击真相,歌唱真情。只要一线职工需要,随时挺身而出,即使退休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以高度的责任感扛起责任大爱。

  每天,我都坚持起早贪黑笔耕不止,在家中和单位上利用有限的时间一丝不苟的舞动键盘。为保证宣传质量,还要以不过夜的精神反复修改文稿,遇到涉及工务专业术语,不懂的就上门找专业人士请教。稿子出炉后,还要认认真真反复校对。于他而言,在写稿中一边享受生活,一边沉淀自己、提升自己,做一个愉悦个人、有益他人、有作为的一线宣传“喉舌”,非但必要,而且正当其时。

  临近退休,他趁着从事融媒体工作的大好时机,提出要在“充电、提高、不瓯上下功夫,把反映“工务事、小站事、一线事”作为宣传重点。在当好一线宣传的“喉舌”这条路上继续奋蹄扬鞭。

  我的职责就是要准确发现生产一线各种新闻素材,积极撰写稿件,将那些小站人扎根坚守、无私奉献的桥段加以渲染,让更多的人了解工务、认识工务。用心、用情,及时宣传报道工务的人和事,这也是我天都要重复做的工作。更令人值得骄傲和欣慰的是,辛勤的劳动汗水,我的光荣和骄傲,也时时刻刻激励鞭策我自觉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源泉,更是我人生旅途中难得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