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伟人毛泽东 诗言鸿鹄志

2021-10-28 20:55:50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李金茂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诞生于湘潭县韶山冲的贫苦农民家里,1976年9月9日逝世。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1893年的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政府封建王朝已经像日落西山、摇摇欲坠,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早已经垂涎欲滴,虎视眈眈。1901年,辛丑年,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强盗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英国把香港割走,日本侵占台湾,沙皇俄国攫夺中国东北三省,还要十几亿两白银的赔款,而当时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不足8000多万两白银。从此,中华民族进入任人宰割极其黑暗屈辱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由封建社会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在中国大肆掠夺,肆意横行,无恶不作;从此,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伟人。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最伟大历史任务。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顺势而为,勇敢地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秋,少年时的毛泽东,不顾父母的多次劝阻,四处求学。临别时,毛泽东以一首《改诗呈父亲》七绝赠给父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返。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毛泽东离乡读书求学,志存高远,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更以《改《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毛泽东以青蛙自喻,更表现出少年毛泽东的自尊、自强和自信。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天地之问,时代之问,振聋发聩,意义深远。在1925年,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此起彼伏,工人运动热火朝天,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也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毛泽东这首《沁园春·长沙》正是在这种情况下,9月份到长沙,故地重游,触景生情,抒发了其以天下为己任,投身革命洪流,推动革命高潮到来的凌云壮志;表现了毛泽东作为时代伟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沉思、疑问,表现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在当时军阀割、帝国主义列强横行的“百年魔怪舞翩跹”困境中,毛泽东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也好,洋务运动也好,戊戌维新运动也好,义和团运动也好,到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好,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批批有志之士取义成仁遗憾终生,在黑暗者摸索呐喊,在失败中前赴后继,孜孜以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求强国富民的真理。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千秋伟业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向世人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实事求是,紧密联系群众,独立自主,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才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理想早日实现。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这首《浪淘沙·北戴河》赞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胜利后的新天地和新气象-换了人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风雨飘摇的黑暗旧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华民族复兴凤凰涅槃,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董必武等10多人参加,代表了全国50多名共产党员,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及嘉兴南湖红船上胜利召开。赤潮澎湃,晓霞飞动,惊醒了沉睡的东方巨龙。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就像黎明前的北斗星一样,在暗无天日白色恐怖的旧中国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向,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开启了轰轰烈烈、气吞山河,惊天地、泣鬼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事业;开始了开天辟地地创造历史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充分展现了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之源、动力之本,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带领最初5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乘“红船”从嘉兴南湖长风破浪,一路筚路蓝缕,一路斩妖除魔,一路乘胜追击,一路在一穷二白上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从此,拥有人类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再也不是到处挨打的“东亚病夫”。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这首《清平乐·六盘水》写于1935年10月。词中作者不仅描述了西北秋天的自然景观,而且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千辛万苦,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抒发了长征即将胜利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同时,也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新时代告诫世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警钟长鸣,要居安思危,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长且阻,唯有奋斗,才能乘风破浪。从鸦片战争开始至今,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悍然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发展到贸易战争、金融战争、能源战等等没有硝烟战争,帝国主义的阴谋都被英勇的中国人民彻底粉碎。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帝国主义又处心积虑开始进行文化侵略,灌输西方“普世民主”思想,进行“颜色革命”不断地颠覆其他主权国家,还煽动支持港独、藏独、台独等恐怖势力妄图分裂泱泱华夏,妄图搅乱中国发展大局,妄图停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因此,新时代我们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大力弘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力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理念,开好新格局,迈进新征程,用好新理念,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育先机、控全局。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今日,我们“长缨在手”,必定要斩“苍龙”。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