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木材、油漆、凿子等设备,带着技术员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晚间休息时间,终于将模型制作完毕。英华大桥锚碇混凝土浇筑施工正式动工时,他们将模型搬到了施工现场进行实体模型演示,清晰明了地展示了锚碇施工工艺。此后,但凡遇到检查和观摩活动,这个模型都要 “露露脸”。
英华大桥每个主塔墩身左右幅基础均由18根护筒支撑,每根护筒分6节,需要进行6次对接。在对接的过程中,护筒极易接错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部技术人员经过不断摸索,终于制作出了一种简易的护筒对接施工导向板。他们将导向板固定在护筒外围的四个方向,把护筒下落的位置固定卡死,从而保证了护筒对接不错台,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及质量。
“大桥建成后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要按比例建造一个沙盘,项目每进行一道工序,我们都能在沙盘对应的位置做直观了解。”项目部一进场,中铁四局集团五公司职业项目经理兼英华大桥项目经理黄文国便提出了建造沙盘的想法。
1个月后,一个大桥实体模型出现在了项目部会议室一角。此后,无论是业主、监理、地方政府领导和上级领导前来检查,还是现场施工人员需要了解施工工艺,都会到沙盘前进行了解,沙盘一时备受赞誉。
项目部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开始考虑是否能够将工程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通过电脑三维制作来实现全过程的虚拟建造,构造一个虚拟沙盘,并通过对现场各节点进度、成本等数字信息化分析优化项目管理。当时,中国铁路总公司和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正准备试点推广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于是他们获得了中国中铁系统内首个试点机会。
锚碇里连接混凝土和主缆结构的钢拉杆对空间定位要求非常严格,参数必须控制在2毫米之内,如果定位不准,会对主缆使用寿命造成极大影响,存在较大的安全质量隐患。
经过研究,项目技术团队决定把问题放到BIM技术中去研究,用BIM技术实时监控检验实际操作方案,并通过三维定位捕捉来破解这一现实中的难题。
“我们通过BIM技术快速捕捉到了钢拉杆上的三维位置,再通过捕捉到的点精准计算出了其三维空间坐标,同时在现实中利用捕捉到的参数去放线,在减少大量工作的同时提高了精度。”工程部部长周海说,通过BIM技术建造虚拟沙盘,他们仅用3天时间便破解了一个难题,不仅安全高效而且保证了精度要求。BIM技术的成功应用使其开始在中国中铁系统内全面推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