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建设

栉风沐雨 步履铿锵

2014-10-17 08:33:0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赵中庸

本报记者 赵中庸 巴国焱 刘大荔

图为燕山隧道进口。 赵中庸 摄

近日,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张家口至唐山铁路最长隧道——燕山隧道提前45天贯通,为张唐铁路下一步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长21公里的燕山隧道被称为“张唐铁路第一隧”,为高风险隧道,全隧穿越断层破碎带19条。2010年11月,燕山隧道正式开工。

中铁隧道集团张唐铁路项目部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以争创标准化工地为目标的指导思想。

在施工中,他们始终把施工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通过严格落实施工禁令红线制度,开展施工隐患专项整治活动,加强日常巡视保障洞内施工安全;做好重大危险源辨识及等级判定,报相关机构进行评估论证后,将论证方案纳入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重大危险源专项施工方案,在隧道口公示重大危险源及处理措施,实施主管领导现场跟班作业制度;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开展专项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力。

质量是检验工程品质的标准。为加强工序工艺流程控制,项目部通过质检工程师旁站制度、严格交底制度和三检制度等措施严抓严管,坚持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施工的原则,保证工程质量。据项目部总工程师唐光启介绍,燕山隧道施工空间十分狭小,斜井长达2000米。在作业高峰时段,有200多名工人、几十台大型机械同时在一个斜井下作业,施工安全管理和组织协调指挥难度非常大。“在燕山隧道施工就像是在螺丝壳里做道场,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唐光启说。

为保障施工组织有序,项目部选调技术好、有经验的现场管理人员,保证现场生产指挥系统高效运转,每道工序按要求落实到位,实现各工序之间的有序转换,提前调配设备、资源、人员,避免出现掌子面停工等待现象。

为攻克隧道多次穿越断层破碎带的难关,项目部采用TSP、地质雷达等超前地质预报手段,提前搜集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信息,准确掌握地质状况,及时采取超前帷幕注浆等处理措施,有效降低断层施工中的安全风险。

开始施工以来,燕山隧道共发生300多次大大小小的涌水、突泥事件,累计影响施工200天以上。其中在燕山隧道4号斜井施工过程中每天最大涌水量达6万立方米,整个燕山隧道每天最大涌水量突破20万立方米。

唐光启介绍,为了解决涌水现象频繁发生的问题,项目部根据施工组织方案建立了多级大功率泵站,配置上百台大功率设备,派专人负责,日夜不停排水,采用注浆止水工艺,对涌水部位进行及时有效的注浆封堵,快速减少总涌水量。

“工人在涌水的掌子面施工时,必须穿上整体式雨衣,即使是这样,下班后工人们身上的衣服也是湿的。”一位到张唐铁路项目工地交流经验的中铁隧道集团技术人员这样描述他见到的现场施工场景。

燕山隧道位于长城以北200公里,一年无霜期只有四五个月,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每年11月初就会大雪封山。正所谓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人在野外施工就像掉进冰窟窿一般。但是,隧道内的温度却高达30多摄氏度,与隧道外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作业人员在隧道内工作时总是汗流浃背。

张唐铁路的建设者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迈着铿锵的步伐阔步前行,圆满实现了工期、安全、质量等各项目标,为国内长大隧道施工技术管理和组织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