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赵中庸
图为“天一号”3000吨运架梁起重船正在架设港珠澳大桥第33片组合梁。赵中庸 摄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开工至今已有四年半光景。近日,有幸来到中国中铁大桥局集团港珠澳大桥建桥工地,亲眼见证了建桥人的努力与汗水。
一行在珠海九洲港码头穿上橘红色救生衣,乘坐每天接送上下班员工的交通船驶向海上平台作业区域。举目远望,大桥雏形初现,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海面上。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海域,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长近50公里,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中铁大桥局集团港珠澳大桥工程CB05标项目经理谭国顺介绍,港珠澳大桥海床结构复杂、自然环境恶劣、跨海距离超长,是我国桥隧建造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制造标准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工程之一。他们承建的港珠澳大桥工程CB05标全长6.368公里,包含全长693米的九洲航道桥、全长4505米的非通航孔桥、珠澳口岸人工岛连接桥和珠澳口岸人工岛大桥管理区互通立交等。大桥采用抗8级地震烈度工艺建设,能抗16级台风,设计使用寿命120年。
登船之前,先来到中山预制场,这里施工场面颇为壮观。整个预制场塔吊林立、车水马龙、焊花闪闪。重达1900吨、长达85米的组合梁在车间里加工完成,然后通过纵、横移台车移运到船上,运到海上架设;建桥方式也颠覆了原有的概念,实现了工厂化预制。以往建桥都是在桥基位置灌注混凝土承台和墩身,然后将主体运到现场安装。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中山预制场制作的大桥主体构件包含承台及底节墩身、中间节墩身、墩帽、组合梁、钢塔等。
九洲航道桥临近珠海机场和澳门机场,航空限高120米。这对九洲航道桥的主塔施工技术要求非常高,必须要通过技术创新,采用新工艺、新工法、新设备才能实现。为将港珠澳大桥建成世界级跨海通道,中铁大桥局集团在总结多座跨海长桥 “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施工经验的基础上,科学配置、科学管理,做好施工总体规划,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环保满足总体要求。
浅水区非通航孔桥墩身与承台的预制和安装精度是该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指标。所有钢筋均采用数控设备下料弯曲,墩台采用全液压钢模板系统进行立式预制。墩台混凝土为高性能海工混凝土,承台、底节墩身一次性浇筑达到强度后,滑移至存放区。项目部还研发了可倒用的钢套箱围堰,确保预制墩台与钢管复合桩顺利连接。
港珠澳大桥有不少桥墩已经成型,在阳光的折射下,不断延伸的桥梁闪耀出银色的光芒。项目副经理佘巧宁自豪地告诉,自大桥开工以来,中铁大桥局集团充分发挥科研、设计、施工、制造四位一体的优势,快速推进各项工程。在全面开展钻孔桩施工的同时,他们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高达22米的承台和墩身一次性整体浇注,率先完成了全桥首个承台墩身的安装工作。非通航孔桥共62个桥墩,目前已安装桥墩36个;组合梁架设33片,总架设长度近1.5公里,建设速度快,安全质量可控。
施工人员的午餐不是在船上,也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离海平面二十多米高的桥面上。今年61岁的项目部四公司工区经理杜晓光带一行去参观驻地。顺着用钢管搭成的梯子登上大桥,眼前豁然开朗——桥面上已建成了一个 “空中家园”。桥面两侧是一排排彩钢房,中间通道鲜花盛开,有乒乓球室、阅览室、小超市、洗浴室、员工宿舍;宿舍里有彩电、空调,还能无线上网……
采访当天16时左右,中铁大桥局集团的3000吨大型运架梁一体船 “天一号”从中山梁场抵达桥位,稳稳地将重达1900吨的第33片组合梁架设在伶仃洋的183号墩至184号墩之上。身临其境,一种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座桥能够成为连接 “两种体制”的纽带,实现港珠澳三地30分钟经济圈的梦想,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的增强,也向世人展示了国人高超的建桥水平。
先后培养了4名院士和5位设计大师的中铁大桥局集团,组建61年来,在国内外设计建造了2000余座大桥,总里程达1400公里,是世界上建桥最多的企业,一直引领着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如果说,参与港珠澳大桥设计施工的企业都是 “国家代表队”,那么,中铁大桥局集团则是名符其实的国家建桥 “梦之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