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院长王立新工作照。 姜峰 摄

2013年12月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2013年 (第20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铁五院)赫然在列。铁五院成为铁路勘察设计行业内第一家获得该认定的企业,这标志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迈上新的台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能否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在于 “创新”二字。对此,铁五院院长王立新充满自信,铁五院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企业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创新推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理念也成为多年来铁五院的立院之本。

创新需要坚持和自信,铁五院成功敲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大门

近年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已经成为国家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细胞,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企业,而创新型企业的主要标志是创新能力在行业或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企业技术中心在企业创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铁五院的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北京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在取得北京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同时,我们就瞄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个目标做准备。我们对自己在铁路勘察设计领域的创新能力充满信心。”王立新介绍道。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是国家对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予以认定,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由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负责认定,其门槛之高,可见一斑。这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企业参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需要经过材料申报、初审、最终答辩等一系列环节,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会被淘汰掉,参加评审的专家不仅极具权威而且非常严格。由于企业的经济体量相对较小,铁五院在材料申报环节便遇到了考验,存在不被受理的可能。执着的王立新准备了厚厚的一沓材料,专门找到负责材料受理的部门,陈述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的特点和创新优势。最后,创新方面的硬实力让铁五院的企业技术中心顺利进入初审阶段,并以80分的初审评分进入答辩环节。王立新作为企业的主要领导负责答辩。这对有着丰富科研创新工作经验的王立新来说自然是游刃有余。他的答辩让很多专家评委对铁路勘察设计行业的创新企业有了新的认识。一位老专家对他说: “你们企业在创新方面很有特点。”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从2013年年初开始到年末结束,王立新对此深有感触。他说: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评审首次涉及铁路勘察设计领域的企业。虽然我们的经济体量无法与其他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但我们的研发底蕴、研发团队、研发成果、研发投入使我们有信心去敲一下这扇大门。这扇大门首次为我们打开了,这种成功也将对行业的创新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创新需要扎实的根基,三大优势让铁五院脱颖而出

铁五院坚持50多年专业科技研发精神,始终大力推进自主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在工程建设特别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房屋建造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具备显著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第一推动力。多年来,企业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6项;各项发明专利、标准、工法、软件著作权等144项;承担科技部等部委重点项目137项,获得研发扶持经费4243万元;26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网络时代,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企业的差异化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只有大力推行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不断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差异化创新能力正是铁五院的一大优势。与同行业的很多企业不同,铁五院的前身是科研单位,转型为勘察设计企业后,他们将科研优势和勘察设计业务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施工应用技术研究与勘察设计业务有机融合,这是铁五院区别于其他国内勘察设计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他们在水铁联运和公铁联运综合交通设计、城市交通物业一体化设计、工程总承包等融合创新技术领域有着显著优势;动力耦合仿真分析、大临工程与临时结构设计均为企业领先技术,为其他同行提供技术咨询。该院承担设计的准池铁路是一条牵引质量达2万吨级的重载铁路,该院负责电气化设计的土耳其安伊高铁是一条走出国门、进入欧洲的高速铁路。

作为一个老牌的科研单位,铁五院的创新品牌是另一大优势。铁五院50多年潜心从事科技研发,近年来不断加强研发投入,每年占企业收入5%的研发投入远远高于创新企业的平均投入水平。铁五院在行业内树立了工程装备、特桥设计与建造、交通战备三大知名品牌,有着强大的品牌价值和显著的市场优势。他们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代铁路铺架设备,引领了国内铁路工程装备发展,青藏铁路上使用的铺架设备就是铁五院设计的产品。近年来,企业在用于高速铁路建设的900吨架桥机研发中一举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使制造价格减少了一半,创造了TLC900运梁车、TLJ900架桥机、KZ32-Ⅰ造桥机、Ev2和Evd检测仪等知名国产品牌。铁五院将桥梁设计研究与桥梁施工装备研发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内特桥施工中独树一帜,桥梁专业出身的王立新对此体会很深。1992年,王立新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当时在南昆铁路建设中应用的移动支架造桥机让他印象深刻。铁五院研发的这个设备将铁路简支梁建造跨度突破到56米,打破了32米跨度的标准梁在特殊施工环境中的局限性,在当时桥梁界掀起了一场移动支架造桥设备的风潮。一直以来,铁五院下大力气对各种特殊复杂桥梁结构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从单线铁路发展到双线铁路,从普通铁路发展到高速铁路,桥梁跨度也越来越大。他们研发的桥梁节段预制拼装、湿接、干拼等技术均为业内首创并大量应用于实践,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桥梁节段预制拼装技术,王立新打了一个比方: “把一段段预制好的梁像串糖葫芦一样串起来。”铁五院还潜心钻研国防交通技术与器材原始创新,自主研发了以就便器材组拼浮桥、二代舟桥、快速铁路桥梁抢修、八七型梁提速等为代表的战备抢修技术体系,奠定了国防交通铁道战备技术基础,引领了国防交通铁道战备抢修技术的发展。

创新文化是铁五院的又一大优势。铁五院秉承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神,历经转制、转型,企业始终传承着这股影响几代员工的文化精神。 “现在,院里曾经参与第一代舟桥设计研发的80多岁老专家还在为新一代舟桥的研发当顾问。”王立新说,这股精神就是铁五院始终保持向前、向大、向强、向优发展的强大动力。

创新需要接轨未来,企业将随着创新的脉搏跳动

铁五院始于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的铁道兵科学研究处,1962年遵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复,成立铁道兵科学研究院,该院成为铁道兵部队唯一的专业研究机构。在企业发展的长河中,铁五院历经多次变革,无论是1984年兵转工进入铁道部后的科研事业单位——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还是2008年随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整体上市的科技型企业——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科研创新传统,形成了企业自己的创新基因,并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现在企业的人员结构更加合理,全院2000多名员工中有600多名高级工程师,形成了强大的创新人才支撑。

铁五院获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了全院员工走创新发展之路的信心,他们坚信企业多年来坚持的创新道路会越走越宽。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王立新更是格外重视技术创新。他说: “在我们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历任企业领导都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我的创新理念是注重把技术创新跟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转型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通过技术创新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支撑企业转型升级。”从更高的层面来讲,王立新认为创新是一种社会责任。按照以往的观念,铁路勘察设计行业的技术人员通常是将修通点到点的铁路看做一项单一的任务,而现在不同了,不管设计一条铁路还是一栋楼房,要从环保、节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全面考虑,看这个设计对社会还能不能有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去思考和创新。 “北京ONE”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建筑设计例子。这个项目设计的建筑小区以高舒适、低能耗为设计理念,采用天棚辐射制冷采暖系统、健康置换式新风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多项国内外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在满足全年恒温恒湿的使用条件下,每年可实现节约600吨标准煤和320万度电,减少4160吨二氧化碳排放,使铁五院成为少数几个掌握 “恒温恒湿”建筑应用技术的设计企业之一。该项目先后获得科技部颁发的第六届精瑞科学技术奖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房地产商会颁发的中国低碳宜居生态大奖。

面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王立新更强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14年,铁五院着重对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体系建设、科技队伍建设、创新平台建设、信息化建设、创新制度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当然,企业也有更大的愿景。 “十二五”期间铁五院将立足于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两大领域,面向国内和海外两大市场,实现新的转型升级,为把企业打造成为“为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服务的国际型工程公司”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