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上旬,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工程获得4项鲁班奖,不少业内人士赞叹不已。

深圳北站:新技术打造绿色枢纽

在深圳北站枢纽,大面积玻璃幕墙、方便快捷的人行天桥等都让人眼前一亮。该枢纽不仅是当前国内接驳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先进的综合交通枢纽,其采用的不少新技术也是国内外首创。

“可以说,深圳北站枢纽工程是一项绿色工程。”项目经理张海洋介绍道。枢纽施工中广泛运用的虹吸雨水系统和雨水回收利用技术,可以快速排走屋顶、广场的雨水并进行回收利用。先进的 “光岛”照明技术、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统等多项新技术,既节能又环保。中铁建工集团在高铁站房屋面施工中运用了光伏发电系统和大型索网幕墙,实现了节能环保和美观大气的统一。

京沪高铁部分站房工程:科技创新让高铁更优质

京沪高铁沿线站房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这是中铁建工集团施工的一大亮点。地源热泵系统充分利用了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可供热,又可制冷,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冬季,系统把地下的热量 “取”出来,提高温度,给室内供暖;夏季,系统把室内的热量 “吸”出去,释放到地下,保持热量平衡。

以京沪高铁滕州站为例,施工人员共打地源井168口。要产生1千瓦热量,地源热泵机组只消耗0.265千瓦电能,而电锅炉则需1.11千瓦电能。综合来看,地源热泵机组要比电锅炉加热节省70%以上的电能,运行费用则为普通中央空调系统的50%至60%。地源热泵系统是一个闭式循环系统,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是一种理想的 “绿色空调”。

成都东站:智慧打造城市名片

成都东站的东西立面各有两根巨大的青铜面具脸谱柱,取材于三星堆青铜面具艺术元素,每个脸谱柱重达800吨。钢结构是成都东站建设的重中之重,钢结构件占到了整个工程量的1/3,主体钢结构超过3万吨。施工过程中,中铁建工集团员工对每一个钢结构件进行精确定位,严格控制焊接质量,使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进入安装阶段,项目部因地制宜,制订了高空索道吊篮施工方案,通过滑轮和索道将施工人员运送到指定作业面,进而开展安装作业。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材料周转使用费,还提高了施工效率。

为使脸谱柱达到三星堆青铜面具特有的艺术效果,仿青铜色涂料的调配成为施工人员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项目部专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邀请四川三星堆文化博物馆权威专家对着色进行论证。最终,科研小组拿出了3种制作样本、两种仿青铜着色技术和氟碳漆仿青铜着色处理技术方案。他们还提出了确保建筑物30年不褪色、不脱落、不畸变的方案,使脸谱柱与三星堆青铜文物外观基本相似。

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生产技术指挥中心:技术创新的海外范例

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生产技术指挥中心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是一栋集办公、住宿、会议、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办公大楼。该工程位于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市,当地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7摄氏度,一月平均温度在零下17摄氏度左右。大楼冬季施工周期长达5个月,低温给混凝土和钢结构的施工作业带来很大难度。

技术人员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采用综合蓄热和电伴热等方法破解了高寒条件下混凝土施工的难题。在钢结构安装方面,他们采取多种预热保温缓冷措施和钢结构低温施工工艺,确保了焊缝达到设计要求。

项目部还自创连廊玻璃加热系统,在顶部玻璃夹层内融置金属加热线,与电极相连进行加热,温度可达40摄氏度,解决了连廊顶部积雪的问题。项目部还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工程9大分部合格率达到100%。项目部推广应用多项新技术,并坚持自主创新,得到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当地政府及使用单位的高度评价。工程建成后,即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