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种精神,改革是一种能力。创新、改革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刘德(左三)与技术人员研究潮田特大桥施工方案
中铁二十三局二公司贵广项目副经理兼桥梁队队长刘德,在他承担的工程项目中,坚持改革、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担当重任,用智慧和汗水圆了他的创新梦。他所带领的团队先后荣获局集团“工人先锋号”、优秀架子队、贵广公司“安全标准化工地”等称号,其本人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奖章。
从谈“隧”色变到从容应对
有着60多年铁路建设史的中铁二十三局二公司,却从未涉足过隧道专业,过去一直是谈“隧”色变。在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对企业来讲这无疑是一大缺憾。
2008年贵广铁路中标,刘德带领的团队成为尝试隧道施工的先遣队。从洞门开挖到掌子面爆破;从超前小导管打射到防水板和止水带的铺设安装;从钢筋绑扎、初期支护到仰拱、二衬砼浇筑。他在虚心请教专业人员,深入学习隧道施工知识的同时,刻意培养隧道专业技术人才,嘱咐派驻的现场员要处处留心、勤于学习。
不仅如此,他还常常挤出时间,独自深入隧道内学习了解施工流程,很快掌握了施工要领。为了扭转施工被动局面,2012年公司决定调整隧道施工队伍。刘德抓住难得机遇,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提出组建本体隧道队伍的想法,并将深思熟虑的组织方案和盘托出,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全力支持。
于是,他广招纳贤,挑选了8名优秀管理人员,聘用有实际经验的施工人员,把各方能工巧匠聚拢旗下,一支由开挖、喷锚支护、二衬仰拱等班组组成的隧道施工队应运而生。
2012年7月,他们承担了直接控制全线架梁施工的雷村隧道工程剩余的220延米开挖、支护、二衬及两个斜切门的施工任务。为了开好头、起好步,刘德费尽心血日夜蹲守在现场。抓施工工序衔接,严把安全质量关。由于当地的熔岩地质,掘进过程中遇到了5*5、深10米的溶洞,顶面孤石不时滑落,机械和设备无法靠近,施工被迫中断。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刘德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请教专业人员,果断采取用工字钢拱架支护,填充锯沫子,然后桨砌片石加注浆的办法,终于攻克了拦路虎,确保了工程的平稳推进。为了隧道斜切式洞门与洞内施工同步进行,避免二次施工增加成本,刘德带领大家边学边干,观摩邻近成型的洞门,并从中学习取经,提前15天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
经过5个月的艰苦鏖战,刘德和他的团队,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雷村隧道施工任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从中培养和锻炼了队伍,为公司今后独立承担隧道施工任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今,这支队伍成为了贵广高铁施工的主力军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在穿山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桥梁工高利民乐呵呵的说:“现在我每月能开5000多元,平时花钱也冲啦,刘经理的激励政策让我们得到了实惠。”
2012年初,受建设资金影响,复工后的潮田特大桥工期严重滞后。如何才能调动大家积极性,把工期延误的影响降到最低呢?刘德为此绞尽了脑汁。
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后,刘德决定:在桥梁队率先实行全额计件承包。
他取消了现行工资标准,采取打破人员身份和工种界限、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的方法。以40名本体职工队伍为主,组建了吊篮、垫石、墩身、桥台、小构件等5个生产班组,每组5-8人,按单件工程核算的工程量一次包死。机械设备、施工用料等架子队统一供应,单独核算,用工不足部分班组自行雇佣。月末依据实物量结算,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试行的第一个月,人均月增加收入2000余元,职工尝到了甜头。
一石激起千层浪。职工情绪为此得到极大的提升,干劲和主人翁意识凸显。承包前大家看不上眼的边角料,都派上了用场。吊篮组把废料堆里不足40公分长的钢管、下脚料挑选后,焊接起来继续用,仅此一项,平均每个桥墩的吊篮就可节省资金400多元。小构件班组,为降低成本,自发收集现场还可再利用的废机油,连报废车辆的油箱也不放过,捡拾废旧布料再利用。墩身班组拆模时,将卸下的螺栓揣在兜里,把随手拆下的螺丝帽和垫圈用铁线穿好跨到脖子上,避免丢失。对锈蚀的螺栓用油浸泡后,多次周转使用。电焊把坏了,拆卸后几个重新拼装,焊条不用到极限不舍得扔掉。支模时,能用滑轮绝不租用吊车,虽然多挨点累,省下的却是租用吊车台班费用。以往9T多重的桥墩顶帽钢筋,都要在钢筋场地加工制作,再雇车运至现场。为了节约运输费用,刘德和承包组长袁喜春利用工字钢做成10米长、3米宽的铁爬犁,直接在上面绑扎墩帽钢筋,然后用装载机牵引到位。既省了吊装又免去大货车运输,如今派上了大用场,成了现场大件运输离不开的“宝贝”。
南圩3号双线特大桥是卡脖子工程。为了抢工期,刘德果断决定将桥墩施工一分为二,分别包给外包施工队伍和王力为负责人的本体施工队。两伙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摆起“擂台”决高低。王力带领9人出征施工7#桥墩,比邻的11#墩由外包队11人迎战。本体队伍在刘德的指导下,工序安排紧凑,先绑钢筋后支模,较包工队先支模后绑钢筋的做法提高工效三分之一。工人们自愿早出晚归自觉找活干,加班加点延误饭时习以为常。每道工序活不利索不下班,深基坑冒雨作业靴子灌包,脚裹上塑料坚持干。可外包队的雇工,到点就走人了。支模、砼浇筑、拆模一个周期结束,王力带领的本体队伍比外包队提前4天完成任务,还多打了一个承台的240立方米混凝土。
刘德重视对青年技术人员的“传帮带”,善于发现和大胆启用人才。年仅27岁的青年技术人员王宝财,担任穿山河特大桥施工负责人,无论是队伍管理、施工安排还是技术管控,干得井井有条、有板有眼、屡获好评。经过他的悉心培养,如今九0后的毕业生,先后有5人独立担当了路、桥、隧施工负责人或技术主管重任。
从传统不变到“随机应变”
果实的香甜需要汗水和智慧的滋养,革新路上的辛劳让刘德深有感触。要想在技术革新上有所作为,不仅要敢想,更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敢闯敢试,他说到做到。
刘德所在的桥梁队是唯一一支本体施工队伍,承担了贵广高速铁路潮田特大桥等6座桥梁的施工任务,总共有107个墩台。其中潮田特大桥全长2334.34米,有墩台72个,是局管段最长的大桥。这也是他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承建工程量最大、任务最重、技术难度最高、施工条件最艰苦的工程。在安全、质量和工期的挑战面前,刘德率领他的团队从小改小革入手,在技术革新和探索先进工法上,倾注了满腔热血,攻克了影响施工生产的诸多难题。潮田大桥开工不久,刘德发现桥墩支模脚手架是现用现立,用完后就全部拆除。一个12米高的脚手架,需要6个人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既耽误时间也不方便。于是,他找来木工熊令臣反复研究,借鉴以往的施工经验,经过精心设计,采用两根6米长的钢管对接,制作成整体移动脚手架。需要时用吊车直接吊到指定的地方,用完后又整体吊走。同样规格的脚手架,只需要两个人,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比传统的做法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工效。
桩基混凝土浇注,用钢筋笼的箍筋过去都是采用人工卷,手工穿。4个人,一天只能完成12米长的钢筋笼5个,加工出来的钢筋笼不是箍筋间距不均衡,就是形状不圆。刘德与钢筋班长蔡孝生共同琢磨、反复试验,自制的电动钢筋盘筋机诞生了。现在只需要三个人,每天就可以卷同样长度的钢筋笼9个,比原来提高工效一倍多,且箍筋均匀,形状标准,很多大桥施工的同行,也前来拜师取经。
接二连三的革新成果,在提高施工质量,保证工程进度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刘德的革新热情一发不可收。
过去墩台顶帽钢筋绑扎,靠视觉控制下部角度,很难达到标准,返工现象时有发生。刘德在总结吸收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两个多月的潜心摸索、实验,研制出了“墩帽加工胎型”。墩帽加工,可直接在胎型上完成。其角度和尺寸固定、方便快捷,提高工效一倍多。且钢筋绑扎外观好,成品自然达到了格上格的要求。刘德潜心研究的“活护桶钻孔法”,改变了用振动锤敲击下移,速度缓慢,质量得不到保证的传统方法。如今只要桩孔直径大于设计20公分,护桶即可分节焊接下孔入位,避免了易塌孔带来的损失,每个桩可节约费用2万元以上。
“善变”队长刘德,带领他的技术团队,在破传统、求改革中突围,通过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施工难题;通过多个小改小革,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多条合理化建议,降低了生产成本。多年来,刘德和他的工友根据施工生产需要,潜心钻研,探索实践,先后研制开发了“墩台身模板图”“样板式定位法”“活护桶钻孔法”“钢筋加工胎型”“模板漆涂刷新工艺”等十几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为破解技术难题,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杨景霜 刘全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