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号”乘风破浪扬帆启航 ——-中交隧道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施工纪实
(记者 常魁星)“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是乾隆对京杭大运河的抒怀诗句。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如今,在京杭大运河的起端北京市通州区一项全国大盾构连续掘进最长、直径最大的隧道正在加紧施工。承建该项目四标工程施工的是中交隧道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该项目部如同一艘劈波斩浪航行的“运河之舟”,在大运河扬帆启航,彰显国之重器、大国工匠精神。红色七月,记者在大运河畔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见到了“运河号”掌舵人---中交隧道局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经理何剑光,这位80后的东北小伙儿向记者介绍了项目施工情况。
国之重器造大“船”
2019年11月,中交隧道局中标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准备一标工程。何剑光从众多项目经理人选中脱颖而出,奉命从鹭城厦门奔赴京城东六环准备一标工地,带领项目员工快速进场,快速建设项目部、快速开工,以“开局就是高潮,起步就是冲刺”的干劲,迅速展开施工。
东六环改造工程准备1标主要工程为2座盾构井施工、盾构机制造,合同额4.2亿元。项目进场就是大船进船坞,面临拆迁难等问题,中间井、南侧井拆迁涉及树木、高压电塔、DN300再生水管、D1000污水管、玉带河改移、10kV高压线等妨碍施工,环境复杂协调难度大。项目团队知难而进,不等不靠,成立前期征拆协调领导小组,主动行动,集中出击,调动一切资源配合业主征拆攻坚,加快了项目征地拆迁工作,于2020年3月超前计划进场开工,获得业主好评。
“制造盾构机如同造大船,国之重器,项目员工就是船员,大国工匠,盾构始发,乘风起航,劈波斩浪,奋力拼搏,经风暴,过险滩,风雨过后见彩虹,胜利抵达彼岸。”何剑光如是说。为加快施工速度,项目部员工转变思想,占据主动,对盾构机制造从被动监造转变为主动管理,缜密筹划,一个月完成了16米级超大盾构的设计选型及专家论证;7个月完成了盾构机制造、监造工作,制造过程严抓质量,紧控工期,完成出厂验收。项目技术人员科学筹划,紧密布置,35天完成了超大直径盾构吊装、组织工作。在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领域,从最初设计到现场组装完成,每个环节都做到了行业极致。2020年12月15日,“运河号”盾构机一号台车下井吊装胜利完成,受到称赞。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袭扰了各个领域,面对迅猛的疫情,项目员工坚定信心,把握形势,防疫、生产两手抓,两手硬,提高站位,组织联动,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系统性,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指示精神,全力防疫,党员带头做好引导落实,稳定军心,科学生产。坚决落实“防疫五到位”、“安全五到位”和集团党委提出的项目“三抓三严”要求,劳务人员专车接送,人人签订防疫承诺书,全员接种新冠疫苗,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安全生产,做到管一个项目保一方平安,深度筑牢了项目疫情防控城墙。坚决扛起央企担当,项目员工就地过年,留守人员91人。春节前,开展慰问困难职工等送温暖活动,关注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专户代发423万元,合计643人。
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项目部制定了以“综合开源、科学变更、立体节流、全面定标、全面考核、阶段提升、总体高效”的经营管理思路,细化分解经营责任分工。重点关注事前预测和决策,降低事后管理,落实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上,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提前预防、实时预警、及时纠偏作用。做到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分阶段全面考核。将项目年度经营指标、施工预算责任成本分解到每个部门、每名员工,确保目标准确、可行,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责任”,定期考查、核算指标完成情况,指导项目施工,实现激励性考核、差异化绩效,充分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全员参与成本管控,提升了项目经营管理质量水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项目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东六环改造工程准备一标工程施工取得了骄人成绩。2020年,项目完成产值4.04亿元,为目标值的108.5%。赢得了业主信任,也赢来了新工程。
厚积薄发再启航
2020年10月,经过激烈投标竞争,中交隧道局东六环项目部又承接了东六环改造工程四标工程施工。主要工程为盾构隧道长度7340.633米,工程量24.2亿元。该项目是中交一公局集团大盾构战略项目,项目领导班子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山大,带领项目团队以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为根基,培育项目大盾构专业人才,健全项目大盾构施工标准化体系,全力打造集团大盾构尖端品牌工程,争做集团大盾构标杆性项目,助推集团大盾构品牌知名度跻身行业三甲。
项目“请进来、走出去”,聘请国家工程院士钱七虎等10位大盾构技术领域知名专家成立项目专家组,提高施工阶段技术创新水平和攻坚克难能力。项目人员走出去,到南京、广州、深圳等盾构施工工程参观学习。多次调研和研讨,更新理念,寻找问题,发现差距,解决问题,补齐短板。搭建对外沟通平台,主动服务和监督,与协作队伍合作共赢,提高了项目影响力。让企业产业链在项目平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每周召开二、三次技术交流会,用信息化和BIM技术,可视化指导技术交底。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改进项目管理薄弱环节,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用项目经理何剑光的话说,“趴在地上学”,从基础学起,学习北京城市副中心环境,学习地质水文知识,学习集团标准化管理理念及办法,使项目管理模块化、施工作业专业化、工厂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生产、生活、办公区标准化,提升集团形象,创造企业价值。学习《公路工程标准文件》和公路工程规范性相关文件,基于大盾构项目管理经验,梳理矛盾,共同学习,全面突破公路板块业务瓶颈,提升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水平。
北京东六环四标项目具有“高、长、大、险、严”的特点,政治要求高,项目集政治性、社会性、经济性于一体,承载着强大的区域功能和民生福址;盾构隧道总长达7341米,一次连续掘进最长距离达4770米,是全国大盾构连续掘进最长的隧道之一;隧道设计断面直径达15.4米,采用超大泥水平衡盾构机开挖直径达16.07米,盾构管片厚度65厘米,单块重量达16.9吨,是国内城市公路盾构隧道领域最大的;项目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地带,下穿众多道路、铁路、地铁、河流及地下管线,设计风险评估III级以上风险源115处,其中特级风险源6处;施工工艺控制严,隧道穿越高密富水砂层,最深隧顶埋深59米,最高水土压力达7.5巴,对盾构机掘进、盾尾密封等工艺要求非常高。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铁路提升服务品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07:54
- 分层专题研讨推动成果转化07:54
- 吃透精神实质确保入脑入心07:54
- 京津冀首趟“一单到底”国际铁海联运班列07:53
- 驰骋高铁一线的亮丽风景07:53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