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建设速度放缓,是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据经济日报4月18日消息,从公开数据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高铁建设经历了一个达峰后下降的过程,从2016年到2020年,高铁投产里程分别为1903公里、3000公里、4100公里、5474公里、2900公里。虽然今年高铁投产目标没有公布,但预计会比去年有所降低,形成以2019年为峰值的抛物线。
高铁建设速度放缓,是铁路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2020年8月国家铁路集团出台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从总量上来看,到2035年高铁里程将会达到7万公里,在既有线路的基础上大约再翻一番,未来15年每年平均也将投产修建2000公里以上的铁路长度,依然保持了不低的强度。经过近十多年高铁的快速发展,“十三五”末期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达到了3.7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四纵四横”高铁网已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越织越密,高铁线路在交通干线、主要城市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高铁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期。
高铁建设速度放缓,是更加合理建设线路的需要。高铁规划建设,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影响,一个是要坚定服务服从国家战略需要,“十四五”期间的高铁主要围绕对“八纵八横”主通道的完善进行建设。同时,也要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发展战略,积极推动重点城市群及都市圈之间铁路的互联互通建设。另一个是要坚持合理分类,按照实际需要建设,不能一味求大求快,什么样的城市具备建设高铁条件,时速标准要怎样确定,都要有明确的指标来衡量,确保建设运营的经济性,还要考虑满足客流密度变化、路网功能结构、城市规模趋势等条件。
高铁建设速度放缓,是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对于高铁建设,仅看新建的数量、长度是不够的,更要关注的是建设的质量和是否适应当地发展水平。高铁建设投资大、涉及面广,对地方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有些地方“能建350公里就不建250公里”,重投入轻产出、重高铁轻普速,让铁路运输在当地出现了债务负担较重、运营压力较大等问题。高铁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铁路与方地合作、征地等问题,影响范围广、程度深,所以只有综合考量,建设高铁,才能运营好,才能推动铁路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数据下降的背后有着高铁建设运营规律的作用,是更加合理建设线路的需要,是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慢火车”奏响精准扶贫“福音”01:07
- 张吉怀铁路助力湘西拓宽经济流01:06
- 中国水电四局武汉地铁12号线 开展“全民12:44
- 小朋友周末回外曾祖母家偶遇警察叔叔12:44
- 发展铁路新图景,绘就国富民强中国梦12:41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