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朗

故园寻旧酬望眼,麦稍又黄听杜鹃。

朝问田垅忆旧梦,几多遐思到童年?

——题记

已有好多年,没机会在麦黄的时节里,这样醉心地审视我可爱的故乡了!

做为修建了大半生铁路公路的一名老筑路工,风餐露宿中,感受过太多天南海北、异地他乡的稻香麦黄。可是,对于切身直观家乡故土上的麦黄谷熟,领略那一份深情的怡然,却是少之又少。一次次的希冀与企盼,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次次地以失望告结,在遗憾中匆匆溜过。只好把这种渴望之情,寄托于多次的乡梦之中。

哪里是我咦呀学语的深情老屋?哪里是我童年玩耍的歪柳水塘?哪里是我懵懂求学的乡间小路?在几近麦黄的“小满”过后,我又一次怀着浓浓的乡情,踏上了这片梦牵魂绕的故土。以酬我多年想看到故乡丰收的夙愿!

“就要熟唠”,“就要熟唠”……

五月底,即近“芒种”的时节,一马平川的鲁西南大平原上,恰似铺上了一张张厚厚的绿毯。稠密得撒土不漏的麦田,麦芒已经渐渐发黄。将近中午,飞游在村间杨树林里和纵横交错的电线塔间的杜鹃鸟,那一声声清脆响亮的啼声,显得格外警耳提神。那一声连一声的催促,能传出二三里地之外,且不厌其烦地给勤劳的庄家人传递着准备麦收的喜讯。

二十余天里,除去陪伴早已渡过古稀之年的父亲母亲,尽近身之孝以外,便是走亲访友,在似曾相识的乡间小路上,颠簸着追逐着那一个个往昔的依依旧梦……

今年,故乡遇到了超乎寻常的风调雨顺,小满过后的一场透雨,把天气催得渐渐炎热起来。天随人愿,几天的天气预报有雨,却被一次次稀薄如纱的朝雾,化成了一个个艳阳天。一垅垅眨眼喜笑的麦穗们,个个被充足的水份、肥料和阳光供应得颗粒饱满!

“今年这收成,定会更好于往年!”

“恐怕亩产又要过千斤了。”

“只一个夏季,便是千余斤的收成,再加大秋呢?”

“差不多又是两千多斤吧!哈哈。”

同是杜鹃啼麦,往昔那些薄田稀垅,变成了眼前的吨粮宝盆。在田间或饭余,人们欣慰地议论着。农民们那汗水就要换来丰收的些许得意,如糖似蜜,挂在脸上,甜在心间。

在这丰收临近的时节,人们对小麦进行着最后一次田间管理——除去隠藏于麦垅间的稗草杂穗和参差不齐的野麦,以确保下一年麦种的纯净,为下再次的丰收,创造更加完美的条件。

快看!在涌金的田间,一对对玉白色蝴蝶,上下追逐嘻戏,既象是在找寻往昔热恋的旧梦,又象是在探究这连年丰收的理由,更象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丰收,着意地欢舞花翅。

做为这丰收即将来临的深情衬托,便是那郁郁葱葱地茁壮成长在阡陌间的速成杨树林。一马平川的鲁西南,好象也成了速成杨的故乡,本来就相当稠密的村庄,已被成片成片的杨树林所淹没,村村相连的路旁,暂时还闲置的宅基地里,到处是高矮不一,粗细不等的杨树,恣意地彰显着一种兴盛中的朝气蓬勃,把现代新农村的容貌,妆扮得更加富于诗情画意。与一块块方毯般的麦田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立体的当代农庄画图!隐约于林间的村庄,时隐时现着一幢幢灰墙红瓦的农家小楼,雅致且骄傲地赞美着当今农家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

那不是少年捡拾麦穗时淌过的宋金河吗?河两岸茂密的杨树林,又是一道别样的风景了:一道道横跨大河之上的生产路桥上,已不见了木质四轮牛拉车,往返飞奔着的是拉运建筑材料的机动农用三轮汽车、摩托车、小轿车、20轮大卡车(当前的农村,已有不少发了财的农民们,已因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办起了工厂,变成了相当发达的老板)。临近新近翻修通车不久的220国道两侧,杨树木料扒皮厂、制板厂、余料破碎厂…,等等五花把门的加工制造厂房。从荷泽到郓城120余里的区段,看不见一段空余的闲置地段。

那不是已建成柏油路的上学小道吗?时断时续的乡间小道,已面目全非。只是那几棵还茂盛的老柏树,似曾相识地勾起我少年时代的依稀梦影:为了能参军,当上被称为“特种兵”的铁道兵,半夜里从陈坡中学一口气跑到十五里路之外的家里,去央求母亲的许可,且一干就是四十余年……

……

又是因为意想不到的琐事,我不得不又一次深抱遗憾地离开了乡关故园。我也只有以一个长年离家游子的那份深情,默默地祝福家乡父老,愿他们在中华美梦即将成真的奋斗中,康泰福安!

2014.6.12.晚10时20分草成于襄阳寓所

作者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中铁十一局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