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台 《感动中国》2014年度推荐人物,曾获得西安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全路百名标杆班组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7年义务护陵员,坚守无言的忠诚

“工长,今年在巴山,后年在巴山,20多年还在巴山。想一想,我都崩溃了,你咋能呆得住?”来自哈尔滨的大专毕业生小原十分不解,曾这样追问王庭虎坚守的理由。

几年前,安康工务段准备把在巴山工作超过一定年限的职工调整到大站区,王庭虎排在第一阵营。可他最终选择留在巴山。

3月上旬,记者来到巴山工务车间,跟随王庭虎去现场,在一个连一个的隧道里来回走了3个小时,忍不住也问了他类似的问题。

“说实话,当年我也呆不住。”王庭虎笑着讲道。巴山线桥工区驻地面对着入川大动脉襄渝线。线路一侧是悬崖深涧,一侧是千仞峭壁,工区只能建在一座桥梁旁。

站在工区门口,王庭虎指着对面半山腰的巴山烈士陵园,深情地说: “我年年都去那里,给32位筑路烈士扫墓,27年没有间断。现在,陵园里的碑文清晰,树木茂盛。台阶一有破损,大伙儿就赶紧修好。”

1988年,王庭虎入路被分配到巴山工务车间所辖的松树坡线路工区。松树坡紧邻巴山站,环境更为艰苦。他和工友有时坐顺风车,有时走路到巴山,记住了第一代巴山养路人解和平所说的一段话。

“解师傅说,巴山确实苦,但它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王庭虎说, “襄渝线是一条流着烈士鲜血的大动脉,我们要是养护不好,实在对不住烈士们。”

巴山工务车间管辖的线路,有襄渝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曲线半径和最大的坡度。其中,大巴山2号隧道堪称 “地质博物馆”,起初列车限制时速15公里,几位外国专家来查看后,给隧道判了 “死刑”:要么报废,要么重建。

但巴山人不相信,从1978年线路运营至今,他们一代接着一代干。如今列车经过这条隧道的时速已经提高到了90公里。

如果说筑路烈士用生命谱写了对党和国家的忠诚,那么王庭虎则是用默默的坚守展示着一位普通党员的忠诚。他憨厚地说: “在一天,干好一天。因为一直没干到心里的那个标准,我就留在了巴山。”

27年安全护卫人,坚守如山的责任

王庭虎心里的工作标准是什么?

3月5日,记者和王庭虎打着手电筒,穿行在黑漆漆的隧道里,聊起今年春节都干了些啥。他瓮声瓮气地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二,我们都在整治线路,实在对不住伙计们,大家没吃成年夜饭,没看成春节晚会,只听了一半的 《难忘今宵》。”

春运期间,铁路行车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紧张运行后,常利用客流相对较少的春节前三天假期实施 “天窗”修。大年三十下午,王庭虎和工友顺利整治完阴坡隧道病害,高高兴兴去山坳里的食堂就餐。厨师已给大伙儿准备好了丰盛的年夜饭。

王庭虎刚走进餐厅,没来得及坐下,就接到了安康工务段调度员打来的电话: “大巴山2号隧道有一处病害,要马上排查。”

王庭虎和工友们狼吞虎咽地吃完一碗米饭,坐上工程车来到病害处,抬着工具走进现场,测量线路水平,排查隐患处所,在一处翻浆冒泥板结区域发现了 “暗坑”。这种隐患只有列车碾压时才会暴露出来。他们连夜处理完病害,回到工区时,已过了零时。

“安全是巴山人的命根子,得24小时100%确保线路设备安全优质。这就是我心里的那个标准。”王庭虎指着线路, “像这一颗道钉,它身有五寸长,绝不钉进四寸九。”

襄渝线上,一颗颗道钉铆在轨枕上,紧紧扣住钢轨,无论车轮怎样迅疾猛烈,始终钉在那里,任劳任怨,坚韧执着。它们托举的一趟趟列车,运输的有地震伤员、来往旅客、救灾物资……

每一次去现场,王庭虎都会随身带着笔记本,里面记着很多数字。每个月有5天时间,他拿着轨距尺,每隔4根枕木,弯腰测量一次轨距和水平,测完上下行线路得弯腰1.1万次,记录1.1万个数据。1988年以来,他行走的线路累计超过12万公里。而今,在全路动态综合检查中,全长10658米的新大巴山隧道实现了扣件无松动、轨距无出分、曲线无超限,7项指标连续为零误差的目标。

像道钉一样,在没有终点的安全征途上,王庭虎不松一分、不挪一寸,履行着一名普通铁路职工的神圣职责。

27年家园护佑者,坚守无悔的奉献

去年盛夏,西安局弘扬巴山精神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沿线站区举行。讲台上,王庭虎说着工作中的故事;讲台下,一线职工听得泪流满面。

2000年7月13日,陕南发生50年一遇的洪灾,泥石流卷走了100多吨重的铁路桥梁。抢险十万火急。这天深夜,安康域内汉江水位暴涨,洪水肆虐,淹了部分居民区。江水冲进王庭虎家里,他的妻子哭着打来电话: “家里进水了,你赶紧回来吧!”

狂风骤雨中,王庭虎正带领党员抢险小分队,鏖战在抢险现场。他恨不得长出翅膀,立刻飞回家。可是,他不得不对妻子说: “我正忙着抢险,实在抽不开身,你赶紧带着孩子到亲戚家去吧!”

放下电话,王庭虎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他硬是强忍着,不让身边的工友看出来,又投入到紧张的抢险中。

漆黑的雨夜里,王庭虎的妻子打着手电筒,拽着年幼的儿子,锳着水艰难地走到亲戚家。

这就是王庭虎,一个有家有室的普通人。他也有儿女情长,然而,只要巴山有需要,他就把自己的柔情爱意暂时放到一边。

父亲去世后,王庭虎将年迈的母亲接来和自己同住。他的妻子患有尿毒症,辞了工作,照顾老小,还要每个月去医院复查一次。他的儿子上高三,今年高考,他既不知道孩子穿多大尺码的衣服和鞋子,也不知道儿子的模拟考试成绩。

一个人挣工资,养活一大家人,王庭虎默默扛着,还尽力组织工区职工利用工余时间,给巴山镇修路架桥,为孩子们捐赠学习用品。在他和工友们的资助下,10多名巴山孩子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27年,我已习惯了巴山的环境,和工友包括巴山的村民有了深厚的感情。呆在巴山,我心里很畅快。”谈到在巴山的工作和生活,王庭虎心有遗憾, “我对家人照顾少,亏欠亲人多,觉得很愧疚。”

选择了铁路,选择了巴山,就选择了奉献,干了27年养路工作的王庭虎,坚守着一个铁路人的精神家园。

采访手记

保安全需要实在人

记者多次采访过王庭虎,听他讲过很多故事。谈到动情处,他甚至情不自禁留下热泪。他像众多铁路一线职工一样,脚踏实地、内心坚强、胸怀坦荡,是一个实在人。

他说实在话。面对一批批新职工关于“去与留”的问题,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直接面对现实问题,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给出了答案。

他做实在事。一个人在巴山干了27年,多少会有一些“审美”疲劳。但他不改初衷,坚守心里的标准,不解决问题不罢休,始终把安全摆在第一位。

巡查线路累计超过12万公里,实现27年安全无事故——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容易,只有像王庭虎这样,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做到。

安全无小事,保安全需要实在人。正是有了千万个普普通通的实在人,才保证了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