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的珍珠。” 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1月27日新华网)

近年来,随着“四纵四横”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高铁无论在技术还是在速度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已然昂首迈入高铁时代。同时,在李克强总理高铁外交“走出去”战略的持续推动下,中国高铁的品牌效应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随着铁路运输业,特别是动车、高铁快速发展以来,“争夺高铁站”的戏码已上演了不少。之前,围绕昆台高铁、津秦高铁、郑渝铁路等多条铁路线路,都曾传出争夺战。所谓“争夺”,就是相关地方都希望高铁从自己地面上经过,或者在自己地面上设置站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铁路能撬动沿线经济。

那么城市高铁争夺战,何以这么拼呢?笔者认为,近年来,就出现了“高铁经济”一词,也就是高铁能够为当地带来很大的经济效应,人力、技术资源的快速流动,方便当地人民的出行。这也充分的说明,高铁不再是那些年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现在大家都希望能够当地所拥有高铁,为家乡的经济,和出行带来便利。这也是高铁为人民,为社会所带来的作用。高铁一响,黄金万两。高铁不仅高效便捷,缩短城际之间的距离,而且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面对这样的巨大诱惑,高铁“争夺战”的爆发自然不言而喻了。但是这里面有更加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的是,在事件反映巨大的民生焦虑背后,应当考虑发挥市场应有的作用。

高铁高速发展以来,发生类似的“高铁争夺战”,即是铁路的幸事,又是城市的痛楚。这里面折射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我国城镇建设的加快,地域性差异越来越明显,这就需要政策和资源在筹划时,能够充分地考虑。而高铁建设还需要从建设成本、地方综合考量、经济社会效益影响等多方面来考虑。笔者提醒,高铁发展不仅做好规划和选址,还要进行充分的前期论证,同时能兼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而使高铁真正成为地方发展的助推器。因此,高铁争夺战还应回归理性、回归民生、回归制度框架下的合理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