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林海,壮阔雪原,威虎山下,牡丹江畔。这里有“中国雪城”之称的牡丹江奇美雪景,也有被誉为“塞北江南”的镜泊湖山水,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蕴涵着悠久的传奇故事。“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以及《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故事,给这片神奇土地赋予了英勇和激情的色彩。如今,在这辽阔的林海雪原之中,一条钢铁巨龙蜿蜒前行,这就是二十二局集团哈建公司正在建设的牡(丹江)绥(芬河)铁路。英勇无畏的全体建员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舍我其谁的必胜信心,在百余里的施工线上演绎着新的感动和风采。
逆势上扬
牡丹江至绥芬河既有铁路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新建牡绥铁路全长138.8公里,为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牡绥铁路实施扩能改造后,两地运行时间将由原来3小时缩短为40分钟。它的建成通车对缓解绥芬河口岸运输压力,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推动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拉动黑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委托哈建公司承建的牡绥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一标段辖长65.58公里,全段路基填土石方618万方,双线隧道6座,特大桥8座,大中桥及涵洞70座,工程造价31.2亿元,计划工期42个月,后调整为60个月。牡绥铁路项目战线长、工程量大、涉及专业多、征地拆迁难、质量标准高、安全卡控严,是一块相当难啃的“硬骨头”。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硬仗、恶仗。
2010年7月开工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铁路基建形势急转直下,建设速度放缓,牡绥铁路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寒流”,资金高度紧张,施工生产举步维艰。面对严峻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压力,哈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周振兴,党委书记刘滨等班子成员,牢记集团董事长刘国志在开工动员会上明确提出的“你们要跑步上场,抢占先机,创新组织模式,发挥资源优势,坚定必胜信念,背水一战,争第一,保第一,在全线打出二十二局集团的威风”的殷切嘱托,积极组织研判形势,分析制定应对措施,要求项目部直面严酷的生产形势,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力活化经营方式,狠抓责任成本管理,降低经营风险指数,确保项目经营管理在“逆势”中保持向好活力。
为了激发项目的内在活力,公司对牡绥项目组织架构、核算方式进行新的调整,强化了集中管控。项目经理由第一工区(项目分公司)负责人李宝成担任,直接对业主、二十二局集团和项目负全责。其他工区人员相应划归项目部或作业队进行统一管理,杜绝各自为战,全面提升了管理的集中度和有效度。同时,他们调整优化核算方式,项目的核算方式由原来的项目部、工区的“两级管理、两级核算”调整为现在的项目部、作业队的“两级管理、一级核算”,减少了管理层次,压缩了费用支出。
项目部在生产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全力应对,采取垫付资金等手段,千方百计化解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确保了施工生产有序推进。在全体参建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的工程进度排在了全线参建单位的前列,在建指组织的激励约束考核中多次被评为甲级,2011年质量信誉评价获全标段第一名,2012年项目部荣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颁发的火车头奖杯,项目经理李宝成获火车头奖章。
创新驱动
牡绥铁路工程涉及专业门类多,施工条件复杂,作业环境差。尤其是每一座隧道、每一座桥梁都像一个个“拦路虎”,项目部用“科技利剑”开路,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施工现场每天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在那些数不清的“难题”背后,除了有建设者辛勤的汗水,更多的是施工技术创新的智慧与勇气。
牡绥铁路工程位于东北高寒地区,地面冻结深度达2米多,且地下水系发达。由于全线多座隧道属于浅埋隧道,在冬季极易发生冻胀现象,一旦遭到冻裂,就会发生严重的质量事故,并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如何解决防水和冻胀,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对于第一次在东北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攻关课题。项目总工周广义、副总工范春宇带领他们的技术团队,废寝忘食地展开了技术攻关。为了防止冻胀对隧道结构产生危害,他们在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上狠下工夫,采取了中心深埋水沟、双侧设保温水沟、环向设透水盲管等排水措施,“防、排、截、堵”,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规范要求的排水施工方案。施工中他们严格执行既定的方案,分别在隧道初期支护背后、初期支护与二衬间设置透水盲管和防水板,将渗水最终汇聚到深埋水沟后排出,并在盲沟表面铺设宽1.5米、厚2厘米的聚氨酯保温板,防止排水管冻胀。精心谋划,精心施工,换来了可喜成果。已经贯通的马玉兰隧道和磨刀石1号隧道没有发生冻胀现象,排水性能良好,隧道二衬无一处漏水。项目部的《严寒地区隧道深埋排水系统施工技术》在局集团公司施工技术交流会上进行了专题交流,获得一致好评,该项研发成果正在申报省级工法。
兴源隧道为全线控制性工程,全长3427米,属于双线浅埋隧道。该隧道岩体破碎,节理发育,围岩以炭质页岩和夹泥岩为主。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围岩质地较差,裂隙水较大,特别是炭质页岩遇水软化性质明显,造成初期支护四周塑性区域地应力大,水平收敛和拱顶沉降十分严重,初期支护混凝土极易开裂,支护结构易发生大变形和侵入二衬,给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为了解决这道难题,工程技术人员在没有成熟经验和施工工艺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以兴源隧道斜井施工为“试验田”,请专家进行论证,对软弱围岩大变形施工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监控量测和安全评估,在隧道支护工法上进行大胆改进和创新,将初期支护的钢架间距、沉降预留量进行调整。在隧道掘进开挖时,增加了工字钢临时横撑的数量。在软弱围岩险要地段,采取了双重支护、扩大拱脚支护力度等措施。经过技术创新,并付诸严格的施工管理,有效预防了初期支护混凝土开裂,钢架扭曲变形和侵限二衬的问题,确保了隧道混凝土质量和施工安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