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青年助力中国高铁“领跑世界”
6月8日,共青团中央公布了2022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名单。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轨道所工程师林超荣登榜单。入职7年来,林超围绕轨道设计、轨道运维开展高铁核心技术攻关,带领团队发明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视觉测量”长期监测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高铁轨道毫米级变形识别、数据智能采集分析以及实时预警预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曾几何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因为中国高铁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天堑变成通途,“中国速度”乘着一条条通衢大道驶向广袤国土,展现非凡魅力。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从“输血”到“造血”,从“制造”到“智造”,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高铁在以林超为代表的无数铁路科技工作者的艰辛付出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世界领先的华丽转变。
我国高铁总里程达4万公里,线路网遍布高原、高寒等复杂地形地貌。为了攻克特殊地质条件对轨道设计造成的挑战,林超加入“复杂环境下高铁无缝线路设计技术”攻关组,他先后参与现场试验200余项、技术讨论会议100余尝总结整理技术材料千余份。通过反复试验、研究,一些关键技术参数相继确定,多项研究成果纳入轨道设计规范,应用到国内几乎所有的高铁设计中。2017年,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解决了无缝线路的设计难题后,林超所在团队又着手解决“高铁施工精度”的难题。经过4年多的研究和探索,在两万多行软件代码、近60万条数据分析处理和累计400多天现场测试验证的共同“见证”下,团队自主研发出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智能建造技术,实现了无砟轨道施工全过程动态质量信息采集与评估反溃高铁轨道平顺性无砟轨道建造精度完成了从厘米到毫米的飞跃,高铁轨道平顺性有了质的提升,“高铁上竖起不倒的硬币”便是完成这项技术攻克的真实写照。
林超所在的铁四院高速铁路轨道技术创新团队致力于技术创新,成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和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近年来,这个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在提升装备制造技术体系,为高铁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赋能方面成绩斐然。高铁线路养护则是奠定安全基石的重中之重。过去,线路养护维修部门主要是利用零点到4点动车组结束运行时段的天窗时间,由人工进行轨道巡检。这种方式耗时、费力,消除安全风险和隐患苗头全靠人防,高铁轨道监测安全性、精度性、环境适应性要求高。为了解决该该难题,林超带领该团队研发出一套“光纤传感+视觉测量”轨道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可实时采集传输轨道结构的位移、应变、温度等数据,其位移最高测量精度最高可达0.05毫米。如今,运维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在综合监控中心掌握轨道状态。该系统的成功推广,使高铁线路运维实现了技术跨越式发展,其精确性、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得到飞速提升。
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是新时代高铁科技青年挥洒汗水、奋力奔跑的青春速度。他们用千百次的试验、精雕细琢的工艺、零隐患的出厂调试,为中国高铁保驾护航,助力中国高铁“领跑世界”。他们肩负着使命重任,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再到形成高铁制造的“中国标准”,推动中国高铁用十多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十年才能实现的技术升级。他们从先辈手中接过“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光荣使命,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弘扬忠诚、担当、奉献的崇高品质,以志存高远、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积极投身高铁创新的伟大实践。以林超为代表的广大高铁科技青年,把忠诚书写在铁路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技术创新的征程上,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下卓越功勋,创造不凡业绩,伟大祖国历史行进的史册必将永远镌刻属于他们的光荣。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铁路资讯
- 好消息!成昆铁路复线贯通!08:46
- 铁路部门狠抓措施落实坚决确保汛期运输安08:27
- 全力迎战入夏以来最强降雨08:26
- 以雨为令确保汛期运输安全08:26
- 新疆铁路丰富载体开展安全生产宣传08:26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