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北京交通大学的讲台上,向来自全路的近百名客车车辆检修高级技师讲授团队创新的多项客车电器维修技术……2015年8月这段讲台上的珍贵经历,让王勇至今难以忘怀。
从一名中专学历的工人到铁路客车电器专家,王勇展示的是从抡大锤的检修工人到知识型专家的成长过程。
41岁的王勇是北京车辆段王勇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这个拥有10个功能不同的试验台、1台数控机床、8名职工、300多平方米空间的工作室,每年能为段里节约维修成本1000多万元。
透过王勇的足迹,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颗深爱着铁路并愿意为铁路奉献的心,是一颗百折不挠勇于攀登的心。
他突破众多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大大降低客车电器维修成本
工作室里的所有试验台,都是王勇和同事们自己动手研制的。让他“一战成名”的网关维修技术,就诞生在客车网络模拟控制试验台上。这也是2015年3月工作室成立后破解的首个难题。
网关是一个类似普通收音机大小的盒子,也是列车间信息互联互通的关键核心设备。国内旅客列车多数通过网关实现网络传输与控制,一旦网关受损,列车运行就会受到影响。网关科技含量高,国外厂家设置技术壁垒,一块网关售价7600元,维修一次也要3000元。看到废料箱中很多成色还很新的网关因为芯片坏了就被报废,王勇十分着急,下决心要修好这些配件。
对网络技术一窍不通的王勇打算从搞懂网络专业术语学起。他扎进图书馆翻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深入厂家“偷师学艺”,经过几个月没日没夜地钻研,终于找到了网关故障的“罪魁祸首”——一块巴掌大小的核心电路板。一块电路板上分布着几十甚至几百个不足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一个芯片上又密密麻麻焊接着五六十个电子单元。一个电子单元出故障,网关就会出问题。
找到问题症结后,王勇决定自己修芯片,却被美国埃施朗公司技术人员泼了冷水:“芯片是由机器人焊接的,精度在两丝级别,相当于头发丝的1/3,手工维修根本不可能1
王勇没有气馁。他组建焊接攻关小组,用挑战极限的精神夜以继日地反复练习。两个月后,其中的佼佼者赵严强率先达到两丝焊接工艺的标准,被人称为“赵两丝”。
焊接工艺的突破让更换芯片电子单元成为现实,但更难的是每个芯片上都写有程序。为电子单元写程序成为摆在王勇面前的又一个难题。他从中关村一家公司买回一台编程器,再次投入到疯狂的学习中。他也记不清自己熬了多少个通宵、攻克了多少难关,终于开发出《北京车辆段自动化通信协议》软件程序,破解了为电子单元写程序这个难题。
(下转A2版)
短 评:“笨功夫”炼就大国工匠
王勇最打动人的,是肩上的那份使命感和勇于吃苦的精神。 从车辆检修工人到客车电器维修专家,这个“跨界”选择,首先缘于他内心那种强烈的责任感。看到铁路客车电器配件的维修和更换价格昂贵,他就下决心要实现自主检修,降低客车电器维修成本。如果没有这份责任,他就不会有这份担当与跨越。最终,他和同事们打破跨国公司技术壁垒,为段里大大节约了资金。 王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那份努力和坚持尤其让人敬佩。创新路上的难题从没有难倒过王勇。从英语“睁眼瞎”到抱着词典把几百页的英文资料吃透弄懂,从电路“门外汉”到最终自己写出了芯片上的核心代码,从数控机床“零基幢到看懂几千页的机床专业资料再到最后自如操作,用王勇自己的话就是,下足了“笨功夫”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