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傅世忠 本报 杨智刚

3月中旬的锡林郭勒草原,没有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但湛蓝的天空飘浮着白云,广袤无垠的草原覆盖着皑皑白雪,银丝带一般的铁路,春天的雪地上,疾驰的列车和闪动着的“黄马甲”……把草原的春天装扮得别具风味。

“黄马甲”是铁路线路工的别称。为了上道作业安全,他们每天都要穿着黄色的反光马甲。为此,人们习惯性称呼他们为“黄马甲”。

线路工是铁路工务系统最基层的工种之一,承担着铁路线路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干的是力气活,摆弄的是笨重的铁疙瘩,工作标准却以毫米误差计算,特别在“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下,抓基储强基本、重基层成为每一名线路工的努力方向。

一年四季,五彩斑斓。对于这里的线路工来说,四季是没有色彩的轮回。不论严寒酷暑,日出而征、日落而归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冬天他们戴着棉帽,裹着厚厚的皮大衣,在茫茫雪域里,只有黄色的马甲十分醒目,刺骨的寒风中,一团团“白雾”从他们的口中呼出,瞬间散去;夏日他们头顶着火红的太阳,脚踩着炙热的土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肩头和脸颊被似火的骄阳烤得层层脱皮。

工作中的线路工是怎样的呢?有的人握着道尺检查线路,每走几米就要弯腰蹲下,与钢轨亲密接触一次,一天下来“起蹲”3000余次,因为只有检得细致,才能“揪出”安全隐患;有的人操作着电镐捣固线路,在嘈杂的声音中,紧紧地抓着高频振动的镐棒,重复着上拔下插的机械动作,一天下来身子骨就像散了架一样,因为拔插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线路就越平稳,旅客坐在车厢里就越舒适;有的手拿钢叉,一下接着一下,不停地往轨枕盒里填补着石砟,反复摩擦导致掌心里的老茧上又长出了新茧。有的人由于长期跪着、蹲着、趴着工作,膝盖部位都长满了老茧,冬天时脸颊经常会被冻伤。

像线路工一样,还有很多默默守护着铁路线路的一线工人,他们是探伤工、桥梁工。探伤工负责检查钢轨内部肉眼看不到的伤损,每天要推着仪器在铁路线上徒步行走10多公里,一年要徒步行走2600多公里,相当于从内蒙古的首府“青城”呼和浩特走到了广东的首府“羊城”广州,为了更好地保障旅客出行安全;桥梁工负责桥梁、涵洞、隧道的养护维修,终年往返穿梭于铁路线上,他们以桥为家,哪座桥需要整修,就在哪里安营扎寨,两三个月回不了家对于桥梁工来说,早就成为家常便饭。

正是由于前赴后继的线路工、探伤工和桥梁工辛勤的付出,才得以让火车在延绵不断的铁道线上,如同咆哮的钢铁长龙,飞驰在山川大地之间,才得以让旅客坐在温馨舒适安全平稳的车厢内,尽情享受夏日的清凉和冬日的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