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杨 滨
1月24日23时,一天的喧嚣早已归于沉寂。在丹大快速铁路二十里隧道内,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大连电务段金州丹大通信工区工长范济显裹紧棉衣,借助手电筒的光亮,半蹲着对光纤直放站设备进行检查。
二十里隧道长7.6公里,内有漏泄电缆、光纤直放站、视频设备、区间电话等设备。
范济显说,隧道封闭性强、空间狭小,是无线通信网络难以覆盖的弱区和盲区,而通信设备是保证行车调度、应急处置和信息传送的重要媒介,机车和机车的联系、机车和车站的联系都依赖于此。
范济显和其他8名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年轻职工主要工作就是让无线电波在超长隧道内不间断地平稳穿越,保证每一条漏泄电缆、每一个卡子都没有任何问题。
空旷的隧道里,只有电台里每隔5分钟一次室内防护员的列车预报声和室外防护员的回应声。这是职工们一路上的陪伴。
测量对地绝缘、固定电缆卡子、检查光纤直放站、测试驻波比……9名职工负重几十斤重的设备,在漆黑的隧道内走走停停,一米不差、一处不漏地对通信设备进行检查。
大连电务段宣传助理王丽告诉,“天窗”是设备维护的黄金时间,7.6公里长的隧道列车通过只需要4分钟,但是他们徒步行走却要8个多小时,需要申请两个“天窗”才能完成检修。
每检查一个通信漏泄电缆卡子,他们都要多次进行测量记录,观察对比试验,有时还要趴在冰冷的隧道壁上对着通信设备瞅上老半天,以免漏掉可能影响设备安全的蛛丝马迹。
“动车组列车在隧道内经过时会形成强大的气流,加上剧烈震动,容易导致固定在隧道内壁上的通信漏泄电缆卡子脱落,如果缆线长距离长时间悬空,不仅影响通信信号传输质量,而且还会给行车安全带来严重隐患。”说话间,通信工刘宇逍已手脚利落地登上5米多高的梯子,仰头对通信漏泄电缆卡子重新进行固定,然后再用双手使劲拽了拽,直到确认没问题后才放心地继续前行。
隧道里阴冷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尘土气息,让人呼吸困难,大家的脸上无一例外都沾满了灰尘。
25日1时多,4个小时的“天窗”作业结束了,他们完成了一半隧道的巡检。另一半隧道的巡检,将在下一个“天窗”里进行。
王丽说,每次巡查整治,这些年轻的职工们都会由进隧道前的“满血状态”累到出隧道后的“步履蹒跚”。他们用一个个不眠之夜换来了隧道里永不消失的电波。
回到驻地,已是3时多,不远处的村庄里隐约传来雄鸡啼叫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