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秦晋两省交界的禹门口黄河铁路大桥地处侯西线黄河之上,以风大著称,向来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冬季最高风力可达10级以上,时有刮翻三轮车和拉货车情况。
这座黄河桥上驻扎着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一个巡守班有4个人,常年值守在这里,在团队的坚守下,这座大桥从1979年至今实现安全生产37年,一直续写着37年无事故的骄人故事,保障了路局东大门的安全。57岁的秦西孝是团队里年龄最大的,也是这个巡守班的班长,已经在黄河桥上巡守了11年,每年春节都在桥上度过。
春运期间,这条铁路线开行对数增多,主要是拉煤的货车,每列货车重达3000多吨,线路负荷加重,列车行驶在铁路上,巨大的压力使钢轨上下运动至少在1厘米,因此,螺栓更容易松动。
“班前要充分休息好,上下班期间不能走枕木头……”
凌晨刚过,秦师傅就开始组织进行点名、班前安全教育,随后,他和同事带着提前准备好的检查锤、手电筒、信号灯等工具开始巡查线路了,拉煤车的频繁过往,加之桥枕刷煤焦油的难闻气味,使得他在零下17度的天气里狠狠的揉了一下眼睛,白色的防尘口罩远远望去像极了灰色。
他继续仔细的巡查着钢梁桥上的每一处设备,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拿长柄铁锤时不时弯腰“咣咣铛铛”敲击着螺栓,从桥东向桥西行进。秦师傅说,如果发出“夸夸”的声音,就表示螺栓松动了,这个时候就要及时复紧;发现高强度螺栓、钩螺栓折断,必须及时进行更换。
说完,他拿着石笔熟练的画个“×”作出标记,待返回时,再拿着事先备好的扳手一一拧紧或更换,持续的弯腰夹杂着寒风,让扳手拧动的力量大大减弱,因此,虽然他很用力地拧,但额头突起的血管和手上鼓起的青筋仍显得很吃力。据统计,他每班要在桥上巡查四次,每次巡查光弯腰的动作就要重复2000余下,一天下来,总是腰都直不起来,36年来,先后发现并处理280余次病害。
冬季是“三折”多发期,也是春运关键时期,所以他必须每天要对高强度螺栓、温度调节器进行加密检查,及时观测轨温及水位,发现隐患及时进行处理。他用自己的精心维护着大桥的安全,用铁路人薪火相传的敬业精神守护着侯月大通道的安全。
秦师傅在春运期间要做的工作远不止这些。由于气温极低,钢轨易发生热胀冷缩效应,所以他还得检查钢轨的接缝。每次他都会把钢尺紧贴着护轨面在接缝处细细度量,生怕自己失误造成测量结果发生偏差,为了确保检查的准确性,他坚持不戴手套,担心记录的数据看不清,影响职工作业。在做好记录之后,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及时掌握轨缝变化是否影响行车安全,而那失去知觉的手在接缝处显得异常自如。
他经常给车间的青工讲“别小看这个简单的动作,如果轨缝过大或过小,整治不及时,就会造成脱轨事故,那就麻烦大啦。”就这样,在寒风的阻挡下,两座共近一公里长的桥巡检下来花了4个小时,脚、手、脸被冻得麻木没有了知觉。
工作地点离工区2公里,由于交通不便,上下班来回步行也得1个多小时,遇有较大风时,在短短的桥上手扶栏杆通过都需40分钟,回到工区之后,因与工区的开饭时间错开,自己还得做饭,有时没时间,就凑合着以吃泡方便面为主。
“坚守一座桥,幸福千万家”秦西孝告诉我们,看守工最大的敌人就是寂寞,工作除按点巡查、小补修外,独自一个坐在巡守房,不得看书、看报、听收音机,不得与人闲聊或干与工作无关的事,唯一可以“享受”的,只有沉闷的铁轨、呼啸的风声、奔腾的河水和间断传来的火车轰鸣形成的交响乐。每到春节时期,这种寂寞的心情就越发强烈,但是他一想自己的付出换来的是大家安全,他就特别高兴。
多年来,他默默坚守,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巍峨的黄河大桥,汗水洒遍了朝夕相处的枕木钢轨。精心巡查几十年如一日,没有豪言壮语,唯有苦干实干,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铁路职工的奋斗精神,以优良的设备保证了一趟趟列车的安全畅通。
巡守房门外的寒风还在呼吼着,春节的氛围远远就可以感受到,秦师傅望着家的方向,眼睛微微泛红,他思念家人了。
车窗外,刺骨的寒风还在怒吼着,秦师傅还在继续敲打着,滚滚的黄河水声还在汹涌着,火车的鸣笛声还在轰隆着……(呼亚周 刘晓瑞)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