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胡艳波 本报 寇 衢 本报 韩玉皓
12月12日,哈尔滨铁路局喜迎建局70周年。70年风雨,70年征程。从穿越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到拉响新中国建设的清脆汽笛,从奔驰在改革开放之路到张扬起“一带一路”建设的风帆,70年来,哈尔滨局的发展始终同共和国的命运休戚与共,书写着黑龙江省铁路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70年岁月,70年纵横。在哈尔滨局7800公里铁道线上,每一条钢轨、每一根枕木都饱经着历史的沧桑、浸润着红色的给养,最终凝聚成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爱国爱路的哈局精神,成为今天“忠诚、严谨、开放、精进”哈尔滨局价值观的精神核心。
代代薪火传,逐梦在路上。70年的铿锵脚步,印证着一代一代哈局人的不懈追求……
人民铁路的摇篮
12月12日中午,刚刚建成的哈尔滨铁路博物馆内,专程赶来的哈铁人专注地品读着一页页历史、一段段故事。一部写满欢笑与泪水、承载奋斗与奉献的史书,就此翻开。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市成为第一座被中国共产党军队解放的大城市,东北铁路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年12月12日,哈尔滨铁路管理局正式成立,也就有了“人民铁路的摇篮”之称。迎着新中国曙光走来的哈尔滨局从建立之日起,就注定与共和国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打响。前方急需机车、车辆运送给养物资,但机车车辆严重不足,线路桥梁和通信信号设备遭到战争破坏急待恢复。哈铁工人以翻身做主人的极大热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死机复活”运动。据统计,到1948年,该局共“复活”机车799台。
1946年10月31日,在“死机复活”运动中修复的304号和1083号机车分别被命名为“毛泽东号”“朱德号”。“朱德号”机车被当时的东北铁路总局命名为“开路先锋”。70年来,领袖号机车一直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火车头”。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哈尔滨局干部职工满怀着“为党分忧,为国解难”的感恩情怀,燃烧着“勇于担当,冲锋在前”的豪迈激情。
1958年3月,全长160.9公里的密山至东方红铁路开工建设。以转业官兵、支边青年为主的筑路大军热情浇筑大动脉。同年8月,密山至虎林段通车。1959年底,虎林至迎春段通车,通车时举行了剪彩典礼,《人民日报》为通车发了消息《火龙开进北大荒》。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今天的北大仓,密东线功不可没。
1960年6月1日8时45分,司机杨海林在一片欢呼声中拉响汽笛,5742号建设型机车牵引着长长的“油龙”驶出萨尔图站。这是大庆油田开出的第一列原油列车。由此,国家急需的“工业血液”通过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
1964年至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三、六、九师8万官兵会战大兴安岭,使嫩林铁路贯穿在大兴安岭,打开了绿色宝库的大门。老舍先生热情讴歌:“伐木红旗明翠谷,运材铁轨接青天。”
站在回望70年的门槛上,那些激昂回荡的历史回声,依然让今天的哈铁人激动难抑。
听:“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火车头就开到哪里1那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哈铁人喊出的响亮口号;
听:“满载,超轴,500公里。”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建设的高潮中,哈铁人立下的铮铮誓言;
听:“安全正点,当好先行。”那是在改革开放号角吹响的时候,哈铁人献身四化建设的实际行动;
听:“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运力保障。”那是新世纪哈铁人的不懈追求!
(下转A2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