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中国首条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铁路——长沙磁浮快线成功完成首个“十一”客流高峰运营。至此,这条纯“中国造”的中低速磁浮线已运营届满5个月,期间经受了复杂的“实战”运营考验,各项运行数据良好。(10月10日新华网)
国庆结束,经历了5个月“实战”运营考验的磁浮铁路也交出了完美答卷。从1995年中国第一台载人磁悬浮列车研制成功到2003年第一辆磁悬浮列车在上海运行;从中国首条国产磁悬浮线路长沙磁浮线成功试跑到5个月的“实战”完美答卷。中国铁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着实令人骄傲。那么中国铁路是如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呢?
首先,中国铁路“工匠精神”铸就大国重器。据了解,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磁浮控制技术进行基础性研究,面对国外技术的封锁与垄断,中国铁路最终研发制造出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磁浮列车,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不仅如此,长沙磁浮快线更是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线,全长18.55公里,连接长沙火车南站和长沙黄花机场,列车设计最高时速100公里。显然,这一系列辉煌成绩的背后都离不开中国铁路“工匠精神”的支持。当然,此次长沙磁浮快线也以5个月的优异“实战”表现,证明了中国自主磁浮产业实现了从研发到应用的全覆盖。
其次,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让中国铁路实现“腾飞”。众所周知,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到了20 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相继开展了磁悬浮运输系统的研发,中国起步则相对较晚。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铁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极致的超越。当然想要全面领跑国际磁浮市场,中国铁路仍需继续提升其核心技术,争取实现一个接一个核心技术的“弯道超车”。
此外,广阔的发展前景助推磁浮铁路大步前行。随着以“效率、集约、智能、绿色”为核心特征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中低速磁浮交通产业的巨大前景优势逐步凸显。据了解,磁悬浮列车从北京运行到上海,不超过4个小时,磁悬浮列车从杭州至上海只需23分钟。在时速达200公里时,乘客几乎听不到声响。相比其他轨道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采用电力驱动,其发展不受能源结构,特别是燃油供应的限制,且造价只是普通路轨的百分之八十五。不仅如此,中低速磁浮线具有多种比较优势:没有轮轨摩擦,运行噪音较小,纯电驱动实现了零排放;其最小转弯半径仅为地铁的一半,选线时可以更好地绕开建筑物,适合在市区内建筑间穿行,最大限度地避免拆迁;每公里综合造价仅为地铁的三分之一、轻轨的四分之三。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磁浮线成功“实战”意义非同一般,不仅彰显了中国铁路的“硬实力”,更成功“惊艳”了世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各项技术的成熟、运营经验得积累,磁浮铁路必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