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外国语学校污染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仍在持续,环保部、江苏省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已经开展调查,公众的视线也越来越多的转向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核、把关上来。作为防控污染的第一道重要闸门,在此次事件中,环评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舆论的升温从侧也发映出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切。
对于此次事件的相关部门、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追究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更应该成为当下和今后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国家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环境治理方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环境保护涉及范围广泛,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共同参与。
首先,加大执法力度,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响鼓还需重锤,对于一个项目来说,环评在整个环节中起着先期防控的作用,后期的违法处罚当然也必不可少。对于那些知法犯法、故意为之的企业,相关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使其得不偿失,最后形成不想违、不敢违。
其次,加快改革进度,实现环评机构的真正独立公正。此次污染事件绝非个案,民众对相关部门解释的不满,是源于不信任。因此,彻底隔断环评机构和审批部门之间的脐带,树立环评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必须实现“独立”,避免“政府”和“市潮双方的拉扯。
第三,加大公示力度,做到环评结果的公开透明。充分的信息公开能使民众时刻关注自身的环境权益,从而主动监督建设方、环评机构、审批部门,最大限度的保证环评结果的客观、真是、公正。因此,加大在建项目的公示进度和应急处置速度,让广大民众及时了解详细信息并参与到监督之中,一旦发现违法现象,及时跟进处理,才能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
“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党和政府对人民庄严的承诺。如何保护好环境,为子孙留下绿水青山,不能仅限于纸上谈兵,更多的应是落实法律法规建立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
油孝增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