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傅世忠 刘麟祖 王 超
12月16日一大早,一辆简陋的马车拉着满满两大桶水,进了乌海工务段黑沙土线路工区的小院。
“呦, ‘石头’来了!”随着工区厨师唐俊贵的一声吆喝,职工们纷纷走出宿舍,小院里顿时热闹起来。大伙儿合力把水桶搬进食堂,将水倒进水缸里。班长王忠林一边倒水,一边不忘偷偷尝一口: “好家伙,真甜!”
送水的 “石头”名叫阿拉腾础鲁,40多岁。 “石头”是他父亲借用铁路石砟给他取的小名。 “石头”家离工区不远,多年来,为工区送水已成为他家雷打不动的一件事。
一提起送水,王忠林就打开了话匣子: “其实送水的事,还得从 ‘石头’父亲那一辈说起。”
时间追溯到1966年12月,随着乌吉线通车,第一代养路工来到黑沙土线路工区,担负起区间线路的养护重任。
乌吉线穿越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大风一吹,黄沙埋道,线路养护工作十分困难。黑沙土线路工区地处乌吉线沿线,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方圆几十公里内人烟稀少,只有十几户牧民。每次沙害阻道,住在工区附近的 “石头”的父亲就招呼其他牧民到工区帮忙——缺水,他们就赶着马车来送水;生不了火,他们就背来成捆的柴火……
王忠林赞叹道: “牧民对铁路人真实诚!”
说到这里,一边的 “石头”抢过话头: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们铁路兄弟对我们不也很好吗?父亲常说,那时候牧区穷,铁路职工来了后,时常接济我们,还为我们捎来各种生活用品。”
王忠林说: “离工区3.5公里远的地方有一条小河流过,牧民们在河边盖了座砖房,挖了个水窖,刨开小沟将河里的水引进水窖里。我们喝的水就来自那里。”
“那水可甜着呢!”唐俊贵帮腔道。
“石头”也乐了: “可不,就是甜!在铁路兄弟的帮助下,我们牧民的生活也很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