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路总公司原副总经理胡亚东6日在政协经济界分组讨论时透露,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高铁,包括京津城际、京沪、沪宁、沪杭、杭深、广深等全面实现盈利,且这些高铁能力已趋近饱和,未来将考虑在重点城市间建第二条、甚至第三条高铁。(3月7日新华网)

由传统的“开门七件事”,到“家事国事天下事”,全国两会议题既贴近咱老百姓的生活,也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势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如今交通出行相关话题愈发受到重点关注,众多委员、代表在分组讨论时聚集高铁建设议题,继续建设高铁和延长线路得到多数人士的赞成,但是往哪修建,以怎样的理据修建,成为热议的聚焦点。

    增设高铁线路是未来国家基础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高铁显而易见的成效性已通过近三年的运营,获得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因此未开通高铁的各地争取高铁,及参与相关项目热情度较高,与“高铁开向山区”等提案不同,政协委员胡亚东提出,在重点城市间建两条甚至多条高铁,则富有新意。

    部分城镇还未享受到高铁带来的红利,却在重点城市间建设高铁新线,乍听上去显得有些“贫富不均”,但是符合目前的经营状况及便于日后的调度管理。全国南北上下、地大物博,设想全部连成高铁线自然不切实际,新线的开通不只修筑一条路那般容易,不仅在设备设施和专业人员上进行调配安排,并且在维护保养上要克服天气、地理等客观条件。高铁属性中也有节能和环保的元素,在铁路投资偏向于中、西部建设的同时,部分盈利和明显饱和的线路可以考虑新建二条高铁线,而枢纽城市将有机会成为横纵交叉的“十字路口”。

    目前大部分重点城市均设有两个以上的火车站,突显枢纽特性展现功能型优势。在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前提下,开拓新线高铁犹如拉近直线距离,选择盈利性地区规划第二“枢纽线”,一定程度下能够发挥特大型中转作用,在原有的车站及货场采取改造、扩建的成本投资,较于偏远地点新建站点来得划算。假如“两地多线”的高铁得以实施,作为中转枢纽可能会面对高客运流带来的压力,但是目前的特等车站具备站内换乘的能力,若遇春运时期,也可以联合汽车客运部门进行分流疏导,确保运输安全有序进行。

    未来的高铁趋势也许不是遍地开花,但是本着节省实用、所用得当的发展理念,用筑路之辛换来乘车之幸,支持专业部门做专业事,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出行之路会更加便捷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