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分钟时间,郑州东广场前“志愿服务亭”就来了四五位旅客:“我这趟车候车室在哪?”“请问去哪能坐到地铁?”“26路公交车在哪坐?”……窗口前,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妈妈,面带微笑耐心地回答着,还不时站起身、伸出手给询问者指引方向。左春秀,今年83岁。她发动身边的离退休老干部到车站做志愿服务,为旅客免费送水、发放乘车指南、宣讲铁路安全知识……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规模最大时的80多人,他们中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58岁。这一干就是24个春夏秋冬。(2月21日人民网)
为什么这么多铁路老人退休之后不在家颐养天年,而是热心于公益志愿者呢?我想她们帮助的不仅仅是解答旅客问题,更多的是爱心与责任。她们知道从事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才更具有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真义。就像左春秀老奶奶所说:“享福有两种享法,我的享法就是想多做点奉献和工作,这就是福,如果在家什么都不做,我会难受,现在我年龄大了做不了大工作,做点小事也是高兴的。”
退而不休,老当益壮。几十年的工作历程,让这些左奶奶这些银发团老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她们以身作则,自挖潜力以慈爱善举服务社会,像天使一样降临人间,旅客们从他们的帮助中感受温暖、感受启发、感受前行的力量。“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她们拥有积极、乐观、执着的精神,她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她们收获到最充实、最美的“夕阳红”。
助人为乐,老有所为。24年来,左春秀和她的银发团始终把旅客需求作为第一责任,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任劳任怨、不计得失,把一腔热血全部奉献给了南来北往的旅客;她总是从旅客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以旅客的需求为第一选择,以旅客的满意为第一标准,以旅客的笑脸为最大幸福,急旅客之所急,忧旅客之所忧,脚踏实地不飘浮,以实实在在的帮助赢得了旅客的赞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时代发展离不开老年人的智慧与感召,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峰上需要老年人的引领示范。不仅应为社会各界所赞誉,更她们用真善美唱出了美丽的黄昏颂,她们的这种精神,应成为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学习的楷模,我们的社会也一定会更加文明、和谐。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