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运正式拉开序幕。记者从天津站获知,为应对春运期间近280万的客流量,天津客运段推出免费“病号饭”等九大便民利民措施,服务旅客“最后一公里”。(中国青年网  2月4日)

外出了一年,辛苦了一年,盼望了一年,就等此刻回家与家人团聚。票再难买,车再难座,路再遥远,也挡不住一个个游子回家的心情。一张张等车人、坐车人那满脸期盼回家的神情和喜悦的图片、一句句亲情的言语使冰冷的网络顿时温暖。盘点2015春运前夕铁路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出台的惠民政策。笔者认为,做为春运主力之一的铁路,聚焦难点开展多种网上云服务,从预售车票时间的拉长到网上电子售票的出台,从各种绿色通道的开放到多条铁路线路增开等等,无不体现了铁路部门为更加方便乘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相信不为别的,只为那一颗颗归心似箭的心。

每年年底,当大批学生、打工族和农民工返乡回家之时,汽车、火车和飞机便迎来了它们最为忙碌之际。其中以铁路运输最为繁忙,因为相比较而言,价位亲民,运输更安全,更快捷,运量也最大。所以一到春运,一进火车站,便会看到人山人海、吵嚷不休的“壮观场面”。不知从何时起,春运变成了铁路的代名词。旅客把购票难、出行难等等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在铁路的行业头上,认为是铁路部门不作为,是造就“春运难”的幕后主使。

将铁路推向“春运难”幕后主使的尴尬,绝对是有失公允。自铁路总公司成立以来,铁路服务本质的飞跃有目共睹。为缓解春运期间客运量暴涨所带来的压力,铁路部门可谓是绞尽脑汁,从改进技术设备、完善服务设施、扩充运能、提升服务质量等多方面,致力化解春运难题。

在春运期间为减压更好的服务旅客,各大车站将通过增开售票、换取票窗口,增设自动售取票机,设置残障购票专口,增开流动售票车等形式,尽最大努力满足旅客购票需求。部分车站设置自动售票机,实施售取分离;设置购票服务引导平台,为旅客提供车票查询、订单查询及相关问询服务。

春运中,铁路工作人员会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进行登记,并在其所处铺位(席位)衣帽钩处悬挂红色中国结,以便其他列车工作人员识别,在列车行驶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及时帮扶与照顾。同时,为了提升人们出行的效率和旅程的质量,对“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以及有特殊困难的旅客可拨打客服热线12306,事先预约,享受优先进站、候车、上车、出站及轮椅、担架等温馨服务。在除夕夜、元宵节当天,列车还会利用广播为乘客提供免费点歌平台,让旅客安全温馨出行。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春运人流的思想压力,但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购票难、出行难还在长期存在。

春运难题应该是一个社会的全力的问题,短短几十天里,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8.07亿人次,日均达到7000万人次,仅靠铁路一家或一个部门就显得过于苍白无力,这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及共同联动。深层次来看,春运出行难表面上是对交通运能的挑战,实质上却折射出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诸如农村发展不足、社会呈现的“二元结构”、地区发展差异、贫富差距悬殊、“大交通”格局的不完善,以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春节回家团聚”的思想等,使得春运客流相对集中,导致了春节出行的种种困难。虽然铁路勇于承担春运之重,但破解难题任重道远,还需且行且珍惜。(郭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