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务系统职工在路局自主研发的铁路信号模拟仿真演练培训系统上学习业务知识。 武绍东 摄
图六:呼和浩特局职工整理标准化库房。 王巍 摄
10月4日,东风8B型5627号机车乘务员在白银哈尔站使用 “特殊前行”时,由于输入监控器的距离比实际需要的距离短,造成机车放风。集宁机务段二连浩特车间副主任李宏君在对机车乘务员监控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此问题并上报该段安全科。这一问题很快被纳入该段安全风险管理系统问题库中。
“我这样做,可不是在鸡蛋里挑骨头。”作为基层干部,李宏君对于安全风险管理常态化管控有着形象化的理解, “干部职工在现场发现问题后立即提报,经分析研判后纳入风险管理问题库,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监控状态,这个过程有点像工蜂采蜜。”
“泰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呼和浩特铁路局在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 “规范化、标准化、管控常态化”的 “三化”建设过程中,正是基于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的认识,扎扎实实做细、做实、做深,真正把安全打造成铁路的 “饭碗工程”。
<b>1.顶层设计 宏观把控微观雕琢
</b>
如何在草原铁路上把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推进的安全风险管理“三化”建设做细、做实、做深,真正发挥其长效作用?呼和浩特局从规划初始,就明确提出 “既要注重体系建设、还要注重能力建设,更要注重文化建设”,这几点相互补充、缺一不可。遵循这一思路,呼和浩特局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的主线始终清晰、明了。
做细,即从体系建设入手,把各种规章制度做细。呼和浩特局管理者拿起了手中的 “放大镜”,把安全风险放大,找问题、堵漏洞。呼和浩特局精心设计思路、准确定位细则,制定 《关于推进 “三化”建设,持续深化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意见》,确定“三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对主要内容再次进行细化和完善,明确了16项基本要素的 “三化”工作内容,并分系统选取典型单位进行试点。通过采取隐患静态整治与动态监督管控相结合、技术监控与干部检查相结合等有力措施,确保管控常态化得到有效落实。
做实,即从能力建设抓起,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履职能力。呼和浩特局不仅要建立 “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还要提高干部职工执行制度和标准的能力,如果能力建设跟不上体系建设的步伐,就会出现 “一头沉”的现象,形成安全管理的短板。今年8月,呼和浩特局制定了 《关于加强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以路局下发指导意见、各主管部门制订实施方案、基层站段组织推进的方式,重点突出11项具体工作,全面展开 “三个能力”建设。
做深,即从文化建设入手,引领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局开展了 “安全风险管理宣讲”活动,发动全局干部职工围绕深化安全风险管理、促进 “三化”落实开展学习、讨论和实践,并决定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春运前,在全局开展 “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在面向全局、覆盖全员的基础上,着重抓住各级管理干部和运输一线主要行车岗位,通过对推荐的23个题目进行讨论,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通过安全文化的柔性渗透,确保安全风险管理“三化”建设得到全面深化。
<b>2.科学立标 清晰明了直观易懂</b>
安全风险管理 “三化”建设既需要化简为繁,把原来的规章制度继续梳理、细化,形成清晰的条理;又要化难为易,让原本复杂的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直观化、显性化,便于职工执行。呼和浩特局在全面推进 “三化”建设进程中提出了 “将安全管理直观化、显性化”的思路。
“要做好规章制度的解读工作,太含糊的制度要解读清楚,太?嗦的规章要解读直白,让职工看得懂、用得清。”呼和浩特局的 “直观化、显性化”原则,始终贯穿在 “三化”建设推进全过程。
本着这个原则,呼和浩特局根据各系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 “一书三表”,将安全重点工作按月、按周逐级分解落实到科室、车间直至具体岗位。同时,他们本着易于理解和便于执行的原则,分系统制订了作业标准化实施方案,指导站段制定作业指导书。
经过铁路局的解读,生硬枯燥的标准转化成一目了然的表格,繁杂的规章变成了好记管用的图解手册。在包头电务段包头西车间夜间集中修出工会上,青年职工樊伟岳拿着 《作业指导书》爱不释手:“太详细了,每一个规定动作都有了明确的作业标准,这简直就是现场作业的安全秘籍。”
现在,在呼和浩特局,像这样的《作业指导书》,每一位现场作业的职工几乎是人手一册。虽然按照各系统岗位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特点:清晰明了、详实易懂。
<b>3.能力保障 强化培训保证投入
</b>
培训质量要高,要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培训的范围要大,要覆盖全局干部职工;成绩要上考核,要与奖金效益挂钩。为了加强能力建设,呼和浩特局在全局推出 “干部培训网络化,职工培训仿真化”的培训方式。
干部培训网络化主要是通过局域网进行授课、培训,方便干部的日常学习。呼和浩特局健全完善干部安全管理培训教育制度和考核制度,建立了 “干部网络学院”,各类专业干部每半年至少在网络上学习一次、在线考试一次,加强了干部日常培训。呼和浩特局针对管理干部设立硬性的门槛,以必须的知识储备、专业要求和工作经验、管理能力等基本条件为着力点,从源头上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
职工培训仿真化,是为了使培训更加贴近现场实际。为此,呼和浩特局加大了改善基层培训设备的投入,专门建立了职工教育专家库、专职教员库、兼职师资库,扩建了呼和浩特、包头两个职工培训基地;研发职工在线培训考试系统,实行远程教育和多样化培训;编写 《模块式单项实作技能教材》,将作业标准作为日常适应性培训的重点内容,按岗位确定培训内容和考试题目进行滚动式培训。呼和浩特局自主研发了 “铁道信号仿真模拟演练培训系统”,不仅在全局电务系统得到推广应用,而且推广到其他铁路局和铁路院校;同时鼓励各基层站段自主研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推行 “模拟仿真实作为主、电子课件理论教学为辅”的互动教学模式。
当然,除了抓好干部履职能力和职工业务技术能力建设,呼和浩特局还坚持推进安全投入保障能力建设。呼和浩特局主要以建立安全隐患整治 “绿色通道”为突破口,坚持预见性、即时性相结合,针对安全隐患,随时确定、随时安排、随时投入,预留整治费用,集中力量消除严重安全隐患,保证风险整治投入的优先安排。
<b>4.严格落责 长效管控形成机制</b>
安全风险管理 “三化”建设的基础是规范化管理,核心是标准化作业,而保障则是常态化管控。无论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有多好,如果无法落实在管控上,最终都是一场空。只有经常 “紧紧发条”,为风险管控 “上上劲”,形成风险管控长效机制,才能确保规范、标准的实现。
如何做到安全风险管控的常态化?呼和浩特局通过 《安全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每天自下而上实行“零报告”管理制度。职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台、局域网信息台、手机短信平台,发现安全问题立即上报。相关职能部门组成专项督导检查组,每月坚持 “地区重点抽查、问题典型分析、通报具体点名”的办法,有力推进干部责任落实和职工标准化作业执行。
落责与考核,是保证管控常态化的重要手段。呼和浩特局配套研发了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配合 《安全风险管控考评办法》的执行加以实施。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每一个安全风险问题的处理进度,并通过等级制度进行督促考核。呼和浩特局在路局和站段分别成立考评小组和办公室,将挂牌督办销号、安全风险预警、重点工作落实和职工违章违纪问责全部纳入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人事组织部门加强对干部履职落责评价问责考核,启动了干部诫勉谈话、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考核程序,重点整治干部管理不积极、不规范、不履职行为。8月,呼和浩特局预警干部9人 (含诫勉3人);9月,预警干部9人 (含诫勉4人)。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局结合工作实际,分层次、分工种共划定常态安全红线497条;针对研判确定的3216个岗位常态安全风险点,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管控措施9100余条;将1611个事故风险内容全部明示到岗位,并下发给每名干部职工,纳入日常安全培训和检查考核中。
截至8月底,呼和浩特局发生责任作业事故7件,同比减少2件,下降28.6%;发生违章违纪88932件,同比减少17849件,下降20.1%;发生设备故障267件,同比减少333件,下降124.7%;发生一般C类事故6件,同比减少7件,下降116.7%。特别是实施客车安全风险 “零容忍”18条红线以来,呼和浩特局消灭了旅客列车C类及以上责任事故。
至此,随着一颗颗安全风险管理“细壤”的沉淀、积累,草原铁路筑起了一座安全的 “高山”。
</p>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