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家启

图为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职工喜捧乌鲁木齐铁路局 “标杆班组”牌匾。韩晶钰 摄

业绩档案

哈密工务段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担负着哈密东站驼峰场63组道岔、26.47公里线路设备维修任务,工区注重提升职工业务素质,积极开展岗位学习和技术比武练兵活动。2013年,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荣获乌鲁木齐局“标杆班组”称号,同年在哈密工务段举办的业务大比武活动中,他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有2人被评为全段“首席职工”、5人被评为全段“岗位能手”。

深秋的哈密,处处如油画,大片涂抹的色彩,释放着热烈的情感。

作为新疆东大门第一编组站,哈密东站担负着所有进出疆货物列车的接发、解体和编组工作,每月接发列车6445列,日均解体、编组50列。

担负着哈密东站驼峰场63组道岔、26.47公里线路设备维修任务的,就是哈密工务段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的职工们。

找出安全关键点

自2013年3月介入接管哈密东站设备养护维修后,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职工为了寻找关键点,专门建立了 《病害登记销号表》,对设备质量实行检修记名制。

新增的P50-6号对称道岔,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设备,哈密工务段其他巡养工区也没有接触过类似型号的道岔。接管新设备后,职工们发现位于驼峰咽喉区的230、232、234、236号道岔岔后的直线股道、曲线股道线路方向不圆顺,出现了严重 “鹅头”,岔后不到10米又是装有减速装置的整体道床。道岔受股道的限制,采取改道、拨道等基本作业方法作业,钢轨方向无法控制,曲线方向不圆顺,消除不了曲线头尾的 “鹅头”,给行车安全留下隐患。

关键点在哪里?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工长张建康带领职工展开立项攻关。

他们在认真做好日常动态盯控、检查的基础上,每天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数据分析。最终,他们使用 “缩小岔枕间距”的方法,消除了曲线 “鹅头”,实现了根除道岔顽疾率达100%的目标。

维修P50-6号对称道岔时,为防止职工在道岔转动处作业被挤伤手脚,站二巡养工区推行 “双保险”防护法,严格要求巡查人员必须确认无车、道岔不转动,并放置好安全木,才能上线检查,有效防止了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

通过每旬的线路静态检查,站二巡养工区分析线路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抓好月计划的编制、实施和兑现率分析,分先后、主次逐一消灭线路病害,提升了线路维修质量,形成了病害整修流程化闭环管理,整治了不良超限处所。

一年多来,在哈密工务段每季度“双达标”验收中,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业务比武提素质

10月19日,星期天,哈密东站的“练兵场”内一派繁忙景象。烈日下,一群身穿黄色标志服的人员汗流浃背,正在一丝不苟地进行维修作业,旁边还站着裁判、计时人员。原来,这是哈密工务段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的职工们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业务大比武。

在2013年哈密工务段举办的业务大比武活动中,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有2人被评为全段 “首席职工”、5人被评为全段 “岗位能手”。同年,他们还荣获了乌鲁木齐铁路局 “标杆班组”称号。职工们说,成绩的取得,是他们注重提升业务素质的结果。

工区通过集中学习、座谈讨论等形式,坚持 “每日一问、每月一讲、每月一考”的规定动作,采取 “职工自学和以老带新、业务结对子、以考促学”等方法,积极开展岗位学习和技术比武练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职工们在干中学、在学中练,职工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职工岗位考核达标率达到了100%。

同时,工区每个星期在职工中开展推标检查,采取 “多检查、盯重点、树典型”的方法,有效落实作业标准。

作业区防护员和值日安全员是运输生产一线安全风险的 “报警器”。他们在现场作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注重发挥作业区防护员和值日安全员的作用,组织他们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安全生产工作技能和对事故的预控能力,使他们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作业区防护员和值日安全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敢说敢管,对安全隐患做到 “四不放过”和 “嘴碎一点,心细一点,腿勤一点”,不怕得罪人,赢得了职工们的理解和支持。

一年多来,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没有一名单岗作业人员被考核扣分,全工区杜绝了工务段B类以上违章问题,确保实现班组安全目标。

安全作业有 “标准”

班组,是铁路运输生产一线的最基层单位,是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

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通过开展班组标准化管理,使班组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流程顺畅、行为规范。

工作质量标准化。他们坚持一日标准化作业流程,按照每星期的生产计划,认真检查线路水平、焊缝、扣件、胶垫等并做好记录。对收集的检查数据,他们在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工作量并编制上报作业计划。在维修作业的前一天,他们要严格核对作业计划,按照 “一处一档”的作业方案准备人员、机具、材料,严格按标准设好 “三位一体”防护,确保作业现场安全可控。

工作过程标准化。记者在10月21日的班前会上看到,工长对人员分工后,还详细地进行了班前教育。他在安全作业看板上,将作业地点用黄色标注,防护位置用红色标注。接着,他们又进行了20分钟的安全风险预想和 “一事一卡、一物一卡、一岗一卡”的学习,规避安全风险。作业中,职工们严格坚持 “三位一体”防护3分钟通话制度,确保生产安全。

检查评价标准化。工区自介入接管哈密东站设备养护维修后,按照 “检查重于修理,修理必有依据”的工作要求,根据班组考核标准,实行设备质量检修、病害登记销号记名制。他们把设备的日常检查、养修、验收的每个作业环节都落实到人,与职工工时、奖金分配挂钩,保证了设备质量全员、全过程责任控制,形成了病害整修流程化闭环管理。

在哈密东线路车间站二巡养工区,有一幅标语是这样写的: “让制度成为自觉,把工区当做家园。”

在职工眼里,这里既有标准化的严格管理,又有人性化的浓浓情谊。

在记者看来,和谐的音符在每一名职工的心里跳动,激励着他们团结一心,演奏出安全生产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