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进军 戴 鸣

图为广州南站综合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运用智能指挥系统处置突发事件。 戴鸣 摄

“您有新的消息,请注意查收!”8月25日19时40分,正在当班的广州南站客运员手中的PDA(客运作业手持终端)响起了紧急的催促声。大家点开信息:“接客调通知,因受天气影响,武汉至广州南G1145次列车及后续个别列车晚点,预计晚点1小时,可能会影响到后续列车的接续。”紧接着,应急方案连续下达。

10分钟之内,所有客运员迅速根据应急指令到达各自岗位,按要求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因为雷暴天气导致设备故障,致使G1145次列车要临时停靠在衡阳东站,要由原来的CRH380BL型车变更为CRH380C型车,这也就意味着今天晚上,广州南站的部分到达和始发列车的时刻、列车到达站台、客流进站上车组织、旅客换乘、旅客购票退票等工作都要发生变化。”广州南站综合指挥中心值班员钟淼告诉记者。

铁路运输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是在以前,这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不仅需要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容易发生混乱情况。而现在,只需通过广州南站综合指挥系统,输入变化情况,系统就能自动完成计划变更,按管理人员要求下达应急指令。

只见钟淼轻点鼠标,智能系统迅速重排列车径路,调整司乘人员,制订晚点列车退票和换乘方案。不到半个小时,经站值班领导审核后,应急方案和应急措施都已下达到每一名车站工作人员的PDA上。

接近22时,晚点近1小时的G1145次列车到达广州南站。早已待命的车站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分头行动,丝毫不见以往应急处置时的紧张和混乱情况。

针对以往高铁车站应急处置存在秩序混乱、处置时间较长等问题,广州铁路 (集团)公司于2012年5月20日开发了这套智能指挥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列车运行等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合理归类,根据专家决策库采用逻辑运算、匹配历史典型场景记录等手段,自动形成方案,为最终应急处置决策提供辅助支持,提高铁路车站客运应急指挥的智能化水平。

记者登录该系统,进入 “应急处置”子页面,只要将晚点列车的情况输入系统中,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套晚点列车的股道情况运用表以及客运人员分工表。经值班管理人员确定后,指挥人员就可以把变更后的指令发送至客运岗位人员的PDA中,让他们及时掌握列车进站股道的更改情况和接发列车作业的变化情况,不会因信息沟通不畅造成晚接车、漏接车的情况。

客运员手中的PDA,看起来就像个手机,通过车站内的无线Wi-Fi网络与智能指挥系统连接。智能系统实时准确地将列车正晚点情况、售票信息以及应急指令发送到客运员PDA上,最大限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源头上规避了信息梗阻、决策迟缓的风险。同时,PDA还能通过刷条形码,使智能系统掌握各岗位工作人员到位情况,防止出现由于人员不到位而影响应急处置的情况。

“有了这套智能系统,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遇到紧急突发情况而被动应付了。只要 ‘行动听指挥’,就能轻松实现 ‘安全有保障’!”广州南站客运员蒋哲哲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