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雨后的井冈山巍峨挺拔,清新碧绿。
16时,来到 “将军之乡”江西永新县。永新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年为了支援红军作战,保卫苏维埃政权,永新有近10万人参加革命,其中2万余人参加长征,1万余人为革命献身。他们中走出了41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20世纪70年代,江西省决定修建井冈山铁路,北起分宜,经由安福,南伸到永新县文竹镇,全长158.45公里。当时提出的口号是 “多、快、好、省修建井冈山铁路” “备战、备荒、为人民”。建设过程中,当地组织了21万民兵,采取 “人海战术”,一担一担、一寸一寸地把铁路建了起来。
17时,准备走访位于永新县和安福县分界处的萍乡工务段安福车间栗木工区。在车间党支部书记陈洪江的带领下,踩着泥巴路艰难前行。深浅不一的泥巴路,留下了一路长长的鞋印。半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工区。
工区工长芦彬和热情接待了一行。30岁出头的芦彬和个儿不高,长得不算结实粗壮,黑黝黝的脸,两眼非常有神。他告诉,栗木工区是车间最偏僻、荒凉的工区,只有他和5位工友。由于他的家在100多公里以外的新余,交通不便。因此,他一年中很少回家,工区就成了他的家。
芦彬和的主要工作就是带着5位工友负责工区12公里线路的维修保养。由于线路采用的是木枕,容易翻浆冒泥,他既要指挥维修作业,又要不间断地巡查线路。雨越大,他越要出巡。因为地处深山,夏天线路上经常有毒蛇出没,这也为他巡查线路增加了困难。
栗木属于雷区,工区的电视和雨量报警器等设备有好几次都被雷打坏了。芦彬和拍拍放不出图像的电视机对说: “这不,段里刚派人来修过,昨天又被打坏了。”
然而,让芦彬和最害怕的还是孤独和寂寞。长期身处深山,让他强烈地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家的温暖。于是,他利用空余时间与当地村民交流,喜欢听当地人讲当年红军战斗的故事。每当听到红军战士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精神饱满、斗志旺盛的时候,芦彬和就感到热血沸腾,觉得应该学习井冈山精神。他说: “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是我扎根艰苦工区的动力。”
告别栗木工区时,陈洪江欣喜地告诉芦彬和: “这条铁路已经和新建的衡茶吉铁路连接起来了,栗木的春天就要来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