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风尘细雨渐渐停息。

上午的空气显得有些湿润。窗外,金色的阳光像一只巨大而温暖的手,爱抚着几棵树上新萌出的嫩芽,精灵般的鸟儿们抖动着翅膀,在树杈间跳跃鸣唱----一切都显得春意浓浓,爱意浓浓。

我坐在办公室里填写几份表格中的数据。门外走廊里,崔学田也和几名工友忙着维修一段上水管路。

我和崔学田相识已经有很多年,了解一些他的身世。聊天时,他常常会提起1973年他父亲因病去世后,单位领导给于他们家的巨大帮助和关怀。崔学田家共有四人,母亲没有工作,当时他和妹妹正在上学,一家人全靠父亲每月五十四元五角的工资生活。父亲的去逝无疑是使他们家如同天塌地陷一般。这时候他父亲所在的原郑州北机务段整燃车间的领导来了。在征得崔学田母子的意见后,他们经过向上级请示,为崔学田办理了接班手续,并且把他母亲也安排到“五七连队”工作。每当提到这件事,我都会看到崔学田的眼睛里一层莹莹的感动的泪光在闪动。

参加工作后,崔学田被分配到原郑州北机务段检修车间当了一名蒸汽机车钳工,并拜原郑州市劳动模范肖克光为师。当时的郑州北机务段劳动条件非常艰苦,职工们形象地将这里概括为“地无三尺平,天无半日晴,库外落烟灰,库内烟进嘴。”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他没有畏难、退缩。在单位领导和师傅的悉心培养下,很快熟练掌握了本职岗位的专业技术,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198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

崔学田在担任蒸汽机车钳工期间,严格按照“四按三化”标准对蒸汽机车检修工艺把关。针对当时蒸汽机车存在大部件断裂频发,影响机车安全质量的课题,他刻苦钻研,总结出“多擦一把,多看一眼;多敲一锤,多听一声”工作法。依靠这种看似简单的工作法,他锻炼出了一双发现蒸汽机车安全隐患的“火眼金睛”和“顺风耳”。

1985年,原郑州北机务段2097机车担当牵引特运军列的任务。为了保障这趟军列的安全运行,该段技术科、把关组、车队指导司机和当班乘务员等都对该车的各个部件质量进行了把关确认,并且该机车已经确定于当日凌晨出库,当时,正在值班的崔学田看到正在整装待发2097机车,情不自禁的按照自己的工作习惯,走下地沟,对机车进行最后一次检查。在引导轮处,他从列检锤的敲击声中,听出有些异样,经过仔细辨认,发现是引导轮的园簧发生变形并出现断裂,如不及时更换,将会发生严重的行车事故,造成恶劣政治影响。当时距离机车出库时间只剩有20分钟。崔学田立即将这种情况向上级汇报,使段领导及时采取措施,放置了一起重大行车事故的发生。

从1974年至1989年的十多年里,崔学田以他认真、负责、勤勉的工作态度,先后检查出蒸汽机车大部件断裂一百余件,为铁路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曾经有一位上级领导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如果我们每个职工都能像崔学田这样地工作,我们的安全生产事故就会避免出现一大半。1989年他被授予铁道部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他的先进实际先后被《人民铁道》、《中原铁道》和《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

1989年底,崔学田被推荐到郑州铁路机械学校学习。毕业后,由于健康原因,崔学田离开了他钟爱的蒸汽机车钳工岗位,来到郑铁集美公司。但是他一贯的踏实、勤奋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依然在型的工作岗位上闪耀着光芒,依然被公司的干部和职工们称颂。

不久前,我听人说崔学田于2013年进行了心脏手术。在这之前,他悄悄的到河南省红十字协会办理了人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手续。对此我并不感到惊讶。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青年职工聊天,当谈到人生理想和追求时,青工门都竞相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这时,有人看到身挎工具包,两手油污崔学田推门进来,就顺口问他:“崔师傅你整天都这样的忙着,你的人生理想是甚么样的”,崔学田嘿嘿地笑了笑,慢慢的说:“我有甚么理想呀。你们看,我现在的一切都是单位给予的,国家给于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于的。我的理想就是认认真真的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多为单位和国家尽一份力。当然我还有一点私心,就是将来的话,少给家庭添一点麻烦,给单位少一些拖累,给社会节约一点资源。”

办公室外的走廊里,崔学田和他的工友们依然在忙碌着。听着他们使用工具和说话的声音,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里,鸟儿在尽情的鸣唱,我很明白崔学田的那点“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