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铁道线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小群体:他们既非农户也非猎户,却要常年住在海拔2000多米的祁连深山里;尽管作业时会佩戴防尘面罩,但作业后黝黑的脸庞仍让人一眼难辨甲乙;虽然每天的工作与铁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不能随时乘坐在舒适的车厢里;从凌晨到黄昏只要是冬季,他们就会忙碌在黑漆漆的隧道里……他们,就是铁路工务“隧道工”。

隧道里没有白昼之分,有的是孤独,是害怕……这里有人反问了,不是吧,和我看到的不一样?大多数人坐汽车看到的隧道是美丽的“夜景”,给人一种惬意的感觉,那种感觉是美好的,是幸福的。而我这里说的是铁路隧道,铁路的隧道里面尘土漫漫,疾风呼呼,你如果坐过火车经过隧道你也能感知一二。为了能保证铁路隧道里设备的正常成立了“隧道工队”。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可他们从来没有抱怨,兢兢业业,按时完成本职工作,保证铁路的正常秩序。

铁路的隧道顶部布满了27.5千伏的接触线,电力动车的动力便来源于此。北方的冬季气温较低,每到冬季,铁路隧道会滴水成冰,隧道内的拱顶、侧壁上会因渗水而凝结成很多冰柱,两条钢轨下也会凝结大片的冰块,而一旦冰柱触及到接触线之类的电气设备,就很容易引起设备跳闸停电、甚至中断行车。因此,打冰,成了保障铁路供电安全、乃至保障铁路运输正常运行的重中之重。

对于每一个隧道工而言,这项工作,最重要的还是作业中的安全。不仅要穿着反光背心,还要头戴安全帽,带好头灯、手电和各种除冰工具。作业前,他们不仅要安排一名联络员专门负责与车站联系获取隧道过车的信息,还要安排一名防护员,将联络员传来的信息告知作业人员,保证施工安全;师傅们还会每次在做好进洞准备前,在桥栏杆处安设起黑白相间的作业标志,一旦隧道内对讲机联系不上,有火车开来时,火车司机看到标志就知道隧道内有人干活,拉响汽笛,大伙可以及时下道躲避,增加一道安全保险……

他们用满腔热血确保铁路线路的通畅,为我们的平安出行和阖家团圆做好最大的保障。我们应给向他们学习,致敬!